今年入秋以来,由于早晚温差变化较大,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明显增多。这几天,医院采访时,碰到了几次急诊室抢救脑出血老人的情况。
老年人在秋季不适合参加剧烈运动,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还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大的情绪波动。
心血管疾病最爱“低温”。
“入秋后,气候变化剧烈,寒冷会刺激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心脑血管负荷加重,血压升高。同时由于气候寒冷,血流缓慢,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一些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和脏腑功能的退化,很难适应气温骤升骤降的反复变化,轻则难受,重则突发意外。
忽冷忽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最为严重。因为这些人普遍存在血管硬化的现象,其自身调控血压的机能减退甚至丧失,由于无法适应气温的突然变化,而引起心脑供血不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医院也经常接收到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出现脑出血的急救患者,户外活动中,有的人心脑血管对由静止期到活动期的负荷量耐受性一时不适应,加上有的对活动量掌握得不好,活动量过大,因此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
预防心血管意外,要注意些什么?
要控制好血压
中风的危险因素很多,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房颤等,但导致中风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国内外许多抗高血压随机临床试验证实,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早期持续有效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中风的关键。
重视防寒保暖
由于秋季天气渐凉,有少人早早就添加许多衣服,唯恐伤风感冒,却不知这样反而易患“热伤风”。常言说“春捂秋冻”、“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是因为人体体温调节是*皮下毛细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来实现的,如果不急于多加衣服,让机体逐渐适应环境,就能减少伤风感冒的发生。但这并不是说不要加衣服,而一味地去追求“凉”,问题是要加得适当。
合理调整饮食
进入秋季,气温变得凉爽宜人。温度降低,人的食欲逐渐增强,消化力也提高,正是弥补由于夏天气温炎热造成营养不足的好季节。同时这个时候又是收获的季节,各种动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种类齐全,数量又多,是安排饮食的最好季节。不过,如果安排不当,也容易造成营养过剩或是食性不当而伤身,那么秋季安排饮食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防止热能过剩。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这样不好。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中医称“宜食麻以润其燥”。怎样做到呢?首先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发功用的辛香气味食物,如芹菜。“秋宜温”忌生冷。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过于生冷,会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种消化道疾患。所以饮食上有“秋宜温”的主张,也就是说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除日常生活调适外,还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并根据秋季的特点,服用润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人参、西洋参、百合等.
保持良好心态
天气的变化会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平时尽量做到情绪安定,处事不要过激,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狂喜、暴怒、忧郁、悲哀、恐惧和受惊都会诱发中风。尤其是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控心境,遇到烦心事找老朋友聊一聊,及时宣泄,防肝气郁结。老年人要培养多些兴趣爱好,可读书义理、澄心静坐、益友清谈、浇花种竹、登城观山等。良好的心态能使内脏器官活动及新陈代谢处于最佳状态,肌体免疫功能增强,预防秋季多发病的发生和旧病复发。
加强锻炼,保障睡眠
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肝脏健康,血压就健康。老年人可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可漫步于芳草小径,或去郊外踏青,或早晚遛弯散步,或打打太极拳等,都可增强身心健康。实践证明,秋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睡眠是人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睡得香”为健康的客观指标之一。只有保证充足睡眠,才能保持血压稳定。
天基权健康科技集团
秉承“关爱人类生命,科技成就健康”的崇高理念
倡导“高科技绿色保健”新概念
致力打造人类绿色健康航母!
西南地区招商
邹总:
王总:
周总:
文案策划总监昆明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