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谓天命,就是人力不能支配的结局。人到了50岁,就应该知道很多偶然其实也是必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知道了有些想法实现不了,终究是因为“天命难违”。
所以,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往往“命数不定”,是好是坏都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到了50岁,这些可能性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低。
电影《西虹市首富》一方面,就算社会资源、人均寿命一再增加,50岁也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退化明显,肠胃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都是50岁人群的高发病症,很多人还会进入更年期,加大精神方面的压力。所以50岁是道坎儿,过了50岁的人,对于很多事情都是有心但无力。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在经历了50年的社会敲打之后,也能客观面对理想的高度和现实边界之间的落差,对自己未来的状况作出预估。带着“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泰然,对一生的命数早已心有定论。
其实不管是自己忖度还是外人旁观,一个人是否命苦,过了50岁后,看这4点,完全可以一目了然。
1.命苦的特征之一:没有稳定收入
决定生活质量的“硬件”是经济基础。现实生活中,像齐白石那样“大器晚成”或像褚时健那样80岁还能东山再起的毕竟是少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中年,到了50岁,如果还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那么随着年龄渐渐老去,精力和身体都在走下坡路,不管是在职场上拼杀还是自己创业,都更加吃力。
而且当下,我国的养老保险机制又不太完善。且不说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国家面临的养老金缺口有多大,也不论连利率都跑不过通胀率,更何况是养老金,单说连续缴纳够一定年限才能领到养老金,很多非事业单位或公职单位的人员,没有连续缴纳养老金的意识或者能力,导致无法得到这方面的保障。
更何况,相当一部分人是体力工作者,靠劳动赚辛苦钱,虽说是多劳多得,可算不上稳定。如果到了50岁还是风里来雨里去,不但身体吃不消,也不具备竞争力,而且年龄越大能挣钱的机会越少,日渐老去生病概率增大,用钱的地方多,挣钱的来路少,供求极度不平衡,到最后温饱都成问题,肯定命苦。
2.命苦的特征之二:家庭不和睦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历来重视“家”这个概念。小到“人家”,再到“大家”,大到“国家”,家就是一个国人观念里的来处和归属,尤其到了老年,更讲究叶落归根。如果人到50岁,却家庭不睦,整日里争吵冷战或者貌合神离,不但伤神伤身,更会心生嫌隙。若是生场大病需要人照顾时,就显现出弊端了。
很少有人愿意一直单方面付出,年轻的时候是一种状态,年纪大了反而更想为自己活。比如56岁的河南苏敏阿姨,自驾游环游全国的起因,就是实在受不了不做家务、还极度自私AA制的丈夫,才义无反顾离开了家。年轻的时候为了孩子为了家就忍着,50多岁了孩子也独立了,就追求自己的人生去了。不愿意再当免费保姆了。
而苏敏自驾游的视频下面,诸多网友都表示深有同感,纷纷吐槽自己家的另一位。缺乏责任感、自私成为了最主要的指责声音。现实生活中像乔祖望、苏大强那样极度自私、重男轻女的家长的确存在,而家庭内部的矛盾也正因为这样的人而愈演愈烈。
常言道,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教育、关心不到位,没有温馨有爱的成长环境,子女的家庭观念就不强,对原生家庭的依赖也不高,这样的家庭出不孝子女的几率也更大。
总而言之,和睦的家庭都很相似,而不睦的家庭各有各的凄凉,家庭不和睦,往往越到需要人的时候越找不来人,怎能不命苦。
3.命苦的特征之三:生活习惯不健康
每个人都会老,而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下降的缘故更容易生病。就算没有重症大病,也基本上都会各种慢性病缠身。俗话说,50岁前人找病,50岁后病找人。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头号杀手”,全国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而在患者人群中,50岁的人群是“主力军”。
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极大,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和器官的老化,血管的衰老也在加快,身体血管对于代谢产生的垃圾不能完全清理掉,血液的浓度就会升高,血管就容易堵塞。所以如果生活习惯不健康,伴随着日益下降的抵抗力,心脑血管的患病概率大大增加。
50岁的人,如果久坐不动,烟酒不离手,不注重健康饮食等等,有着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那么极有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而心脑血管的损伤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是不可逆的。比如脑梗,就算在黄金48小时内入院溶血栓治疗,能完全恢复的概率也不大,轻则有轻微后遗症,重则久卧病榻,失能乃至失智,何其哀哉。
4.命苦的特征之四:心胸不豁达
其实不管什么年龄,心胸豁达的人都会有更高的幸福感。心胸豁达是一种由知识和阅历所产生的由内而外的气度。眼界放宽一些,格局放高一些,放下成见和积怨,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就像郑板桥50多岁所写“难得糊涂”一样,“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特别是到了50岁这个知天命的年纪,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思维也会日渐涣散,做出系统性相对正确思维和抉择变得越发困难了,很容易在某些事情上陷入“钻牛角尖”的局面。所以,如果原本就是心胸不豁达之人,到了这个年龄段,再叠加更年期的性格特征,那必然是锱铢必较、患得患失。
而这种斤斤计较除了徒增焦虑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给自己和家人找气受,增加心理上的压力。时代在进步以需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的新事物太重要了。如果心胸不豁达,对待新兴事物、新观点、新思路接纳不了,就容易与外界格格不入,进一步加剧自己的不安全感,把自己禁锢在命苦的框框里。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也是过,坏也是过。就像电影《岁月神偷》的经典台词,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前半生经历过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到了50岁,想要安度晚年,就既要后半生“硬件”有保障——有稳定收入;又要后半生“软件”也有保障——家庭和睦,心胸豁达,保证健康的生活习惯,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命而顺势,才能度过。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