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把脉

文章来源:心脑血管_心脑血管自查网站   发布时间:2020-12-19 16:07:48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心肝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肺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当作何论?服药前;当辨证为用阳过度、不能收敛、寸尺多浮。服药后;当辨证为阳气得助、加快运化中、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两手关脉最强右关为脾胃主能量吸收加强左关为肝脉主能量收藏加强前提很重要是否服药同样的证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

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结构谓之:橄榄形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

1、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2、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

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

3、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

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分,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内经》以后医家各有论述,而主要的分候的观点是一致的,大多认为左手寸、关、尺分候心、肝、肾之气;右手分候肺、脾、命门之气。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謂關上,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腎與命門,居兩尺部,魂魄谷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男女脈同,惟尺則異,陽弱陰盛,反此病至。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让中医切脉的经验程序化——推介“五步思辨切脉法”

我们许多人对中医切脉的既佩服又疑惑,因为这的确是完全凭经验操作的。是自古以来衡量中医能力的一个标尺,俗称为“脉性”。从经验中学习经验,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一大难题。从经验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使其程序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可以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首分浮沉

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

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

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

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二辨虚实

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

实脉类——实脉

3、三去长短

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

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

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

短脉类——短脉

4、四算疾迟

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

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

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

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

5、五察脉形

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

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而洪脉出现的时机多在夏季或是发热性疾病(阳明热盛或温病的气分阶段),或是危重病的最后阶段,可以从其他信息获得提示。

6、样样皆知

什么是“样样皆知”?现解释如下:

①、这是最后审查的时机。做到这一步时,对脉象的脉位(左右上下)、脉势(虚实)、脉率(疾迟)和脉律(结代)、脉形(洪紧滑涩)等已经心中明了,不再是“指下难明,心中难了”。

②、将所有的信息予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方法是:

A:将所有的脉象信息如过筛一样在脑中用28种脉象的定义过筛一遍,能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则用独立脉象名定义,否则用相兼脉象法定义脉象。

B:审查所得脉象与望、闻、问诊所得信息的相符程度,然后决定脉象的真假,决定脉象在治疗决策上的取舍。

C:细分寸、关、尺的问题:病情复杂、病因不明、病位不明时分寸、关、尺仔细检查,否则可以不分。

举例:

第一步浮沉,测得:脉位——浮;

第二步虚实,测得:脉势——虚、软;

第三步长短,测得:脉位——寸关尺三部皆有;

第四步算疾迟,测得:脉律、脉率——正常;

第五步脉形,测得:脉形——如丝线;

第六步综合,还有信息:病症四肢无力、面色淡黄、头重嗜睡、口淡无味、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薄白腻;

结论:

用相兼法判脉:浮细——不对!

用独立命名法判脉:濡——对。

以上脉学的体会,临床用来很是得心应手;有时被朋友考问中医技术的神秘时,也令朋友不得不叹服!要有这个技术的前提是:1)心里真正明白每种脉象的概念;2)多多临床实践。

把脉奥秘的探寻

把脉的概念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意义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哪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把脉的部位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把脉的方法

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素问。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细心地分辨脉象。每之诊脉时间,不应少於一分钟。把脉的原理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脉相的影响因素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把脉的诊法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常见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应指圆滑,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诸证.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结脉:脉来缓慢,有不规律的间歇。主病:阴盛气结,寒痰,淤血。分析:阴寒内结,脉道气机受阻,故脉来缓慢而时一止。寒痰淤血,气结不疏,脉气阻滞,故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结而无力。

代脉:脉有歇止,止有定数。主病:脏气衰微。分析:脏气衰弱,元气不足,使脉气不能衔接。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中医~医脉学专着中主要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例如,感冒之脉见浮数(风热感冒)、浮紧(风寒感冒)、沉迟(阳虚感冒)、细数(阴虚感冒)。临证见细脉为诸虚,也见湿阻之候;滑脉者为妊娠之脉,也见痰饮诸候,食内停之征。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同时,一种脉象可见多种病证,一种病证又可以出现多种脉象。这些只有通过四诊合参才能够辨别清楚。诊脉只是一个诊查的途径,需要病人和医生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形象思维的一门艺术,古人把无形的能量用可见的意象来表达。比如把天地能量用八个卦象来形象化的分类,这就是所谓的:

中医在判断身体疾病的时候更是如此,把抽象的病气感受用一种具体画面传达出来。利于传播知识之精髓,更体现出一种对待生活的美学。我们选取了几个中医常用的术语一起来感受一下中医之大美。

延伸阅读: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

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1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

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

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浮沉

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2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

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力度

找到脉之后,不是按住不动就可以了,医生们会搞一些“小动作”。慢慢加力向下按,然后再把力减少一点,把手指再提回原处,反复做上好几次。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要用指头感受脉对手指的抵抗力。

按下去的时候,感觉脉很硬、很实、反弹力度很强,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要是手指按下去没遇到多少抵抗,“你爱按哪儿按哪儿,爱怎么按怎么按,我不反抗!”,甚至稍一加力,脉就没有了,那这个脉就是没力量,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的力度是偏弱还是偏强。

那么有没有力又代表什么呢?

有力,代表正气实,但如果邪气跟正气有一拼,中医通常就会说邪气实,正气还行,照着邪实去治就可以。没有力就代表正气虚,治疗上首先要补充、扶助正气,正气足了,自然能够与邪气交争!

从治法上看,有力的脉,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比如麻黄汤证,要求的是脉要紧,承气汤之类的,要求脉要实,这个紧啊、实啊,说的就是要有力,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就会使病人虚脱,昏死过去!

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四逆汤证的脉微弱,都是无力的脉,不能攻下,只能补养。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

粗细

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还有一个小动作,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感知脉管的宽度,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

因为正气津血足了,要流动,要往外输送,不仅力量会大,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不能及时地往外送。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阳明是多血多气的,要输送它,脉管就得大。以此类推,“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

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气主要管输送,把血灌输到全身,所以它属阳,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它们都强,脉就粗而有力;都衰,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脉就细而有力;气强血衰,脉就粗而无力。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中医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比如,现代人常说阴虚、要养阴,吃阿胶、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但如果你的脉细,吃这个就很可能会长痘痘;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人参、黄芪,但如果你的脉粗,吃了就会上火、失眠、烦躁。当然,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中医用药还要考虑很多细节,这里不多讲。

快慢

脉跳多快算正常?

《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呼吸节奏是固定的,一呼一吸之间,脉应该跳四次。

说得好象挺简单、挺实用,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究竟以谁的为标准?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中医很大帮助。

据西医的研究结果,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老年人会相对慢些,年轻人会相对快些,婴儿更快。有了这个标准,快慢就好定了: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

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

《难经》有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就是说:快,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

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快,就积极配合袪邪,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就先考虑扶正,不急于攻邪。它自己都不想战斗,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先做思想工作,激起它的战斗情绪。

停跳,很危险!

停跳,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脉“开小差”了,分三种类型。

有规律的停跳

比如,跳五下停了,停完再跳,又是跳五下就停了,很有规律。这种脉象必然会伴随这些症状:心悸明显;胸闷;手脚发麻;头晕眼花;眼睛发胀。不一定全有,但胸堵、心悸是必有的。

这种脉象说明:“这个病人有心脑血管的问题,至少目前心或脑的供血情况有异常!”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不理会它,就可能出更大的毛病,轻者晕厥,重者中风、脑溢血,更严重就是猝死!

这种脉象青壮年人比较常见,一般是疲劳过度、消耗太过,例如连续熬夜工作,超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打麻将,又或者是下利的病人利得太厉害了,吃发汗药吃过了吃错了,大汗不止,出现虚脱的表现。一般比较容易恢复。

无规律的停跳

上面是有规律的停跳,这回规律也乱了,节奏也没了!这次跳一下就停,下次跳三下才停,没有规律。这个脉一般老年人比较多见。它同样具备上条说的那些伴生的症状,而且更严重,有的还有呕吐,一般还有高血压的问题。这个脉就得赶紧治疗了,中风、脑溢血、猝死的风险相当高!

无规律+变速停跳

前两种停跳在停的前后,脉跳动的速度是一样的,但这条连速度都变了,它原来如果是快的,停完再跳,可能就变慢了,而且还可能连力度都有变化,时而有力时而无力。这个脉一般出现在须要抢救的危重病人身上!见到这个脉,中风、脑溢血、猝死这些情况基本上已经发生了,如果抢救无效,就得下去跟阎王爷打麻将了!

“浮沉、力量、粗细、快慢、停”是把脉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诊脉最最基本的功夫。这里讲的很粗浅,看懂并不难,但想要熟练掌握,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实践.

1.太阳穴:

触诊是采用手诊特有的抚、摸、按方法,分别用不同的力度与方式对手部皮肤、肌肉、关节等的温度、弹性的感知,以及被检查者触觉、痛觉的反应,提高手诊的精确性,弥补望诊的不足。手诊手道养生师在检查手部温度时,是以食指指端触摸手部各个部位的寒热温凉及其程度,因为此部位是人体最灵敏的部位之一,故对温度、力度、感知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有利于我们区分不同臓象部位之间的微小差别。触诊一种感觉经验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自我揣摩。

手诊触诊应该在手诊望诊彻底诊断结束之后,再用触诊的方法。手指触诊顺序,先上后下,先桡侧后尺侧;手掌触诊顺序,先周围后中央,先手掌后手背;区线,首先触诊臓象区,最后触诊臓象段;双手之间触诊顺序,应先左手后右手。

1、抚——春风拂面之感

用指腹接触手掌皮肤表面,轻轻移动,重点感知皮肤温度、凹凸、干湿度、以及光滑度。如果皮肤粗糙干涩,多属于病程时间长,虚实夹杂。如果皮肤软嫩,多为虚证。

2、摸——拨弦抚琴之势

指腹用不轻不重的力度,类似轻揉的方法,在手掌肌肉层仔细寻找各种感觉,重点探查硬软、有无硬结。采用摸的触诊方法,通常手部某区温度升高,表明该部位配属器官有感染或处于病理活动高峰期;反之温度较低,则提示可能是寒邪直中脏腑或本脏阳气虚衰。手掌的温度如果周围较低,中央尚温,说明元气未衰,即使有病也易康复;如果掌心发凉、颜色苍白、伴有冷汗者,则属气机衰微,多出现晕厥、泄泻、阳萎等症状。

3、按——潜水摸鱼之谓

指腹用适当的力度,压紧骨膜层,感知硬结的程度与活动度,询问是否有不适感觉。如困重,说明某处劳损;如疼痛表示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如果发麻表示气不足;如果发木,表示神经感觉迟钝,气血严重瘀滞,经络严重不通现象。

以拇指指腹(或拇指指端桡侧缘)采用触诊按的方法,按压病人手指、手掌等各部位,以发现隐色、凹凸、硬节或病人告知有酸麻胀痛异常感觉来诊察疾病。按压检查的顺序是先纵后横、自上而下。当以一定压力按压后,受压区域常色褪去,这时再显露出的深部色泽即为隐色。若隐色鲜红,表明器官结构、功能正常,身体健康。但有时红色暗淡或局限性红色不鲜亮,则表明器官有炎症或疾病初发。隐色表面若为其他色泽,可根据五色主病来判断是哪一脏腑有病。

在臓象部位按压触诊到硬节、肿块等情况,多与先天缺陷、手术、结石、肿瘤等疾患有关,应引起重视。按压发现有空虚感,如脾、肾区有凹陷,提示患者曾作过脾切除、肾摘除手术,或先天单肾等或生理功能持续下降;胆、肾区、膀胱区出现砂砾样硬节,多是结石所引起,如胆石症、肾结石、尿路结石等。

如在按压触诊臓象部位出现硬结肿块,明显感觉按压时与周围同类组织不同,肿块下无根、可动,结合患者年龄、体质、性别等情况,提示有肿瘤或脏腑组织增生的发生。

按压触诊过程中,出现酸麻胀痛异常反应,也多提示有病:酸麻多属虚证或慢性难愈病变;麻木提示神经、循环系统或顽固性疾患;胀痛多为炎症、热证等。如异常感觉区在左右两手相互对应,病症阳性率更高。

4、硬:排斥紧绷之感

采用抚摸按的触诊方法,感知到手掌肌肉的弹性力度与程度,大于正常手部肌肉的弹性与力度,称之为硬,从而辅助判定病性属于中医实证的何种程度,推测疾病发展趋势。

成年人的手比小孩的手偏硬,男性的手比女性的手偏硬,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偏硬。

中医多见于血瘀和风湿。女人手硬:

血瘀内分泌功能紊乱。(补血活血)

小孩手硬:

脏腑功能下降。(健脾益气)

老人手硬:

肾虚血瘀。

男人手硬:

肝气瘀滞。(清肝泄火)

关节发硬:

中风,癌症。多见于脑癌,脑萎缩的后遗症。

局部手硬:

中医上讲为气滞血瘀,痰瘀阻络。

手掌发硬:

并呈沉、浊、聚、青、黑状态时: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肿瘤体质。

突然发硬:

心脑血管病的突发;内分泌功能下降。

如果全手发硬,尤其早晨更硬:

①是类风湿的表现;

②也考虑肝病晚期;

③肾病综合症严重期;

④中风先兆;

⑤脑肿瘤等。

⑥西医上讲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

局部某一臓象区发硬:

①脏腑组织增生(骨质增生,子宫内膜增生,乳腺增生);

②脏腑组织的障碍,微循环失衡;

③慢性炎症;

④陈旧性劳损;

⑤毒素蓄积;

⑥脏腑或功能下降;

⑦脏腑组织有肿瘤或结石倾向;

⑧突发性疾病(注意明堂脑区,如果硬、干燥,说明体力透支,心脑血管紧张状态,内分泌功能下降,有突发性疾病的发生。

⑨在手上某一区域,明显比周围皮肤组织发硬:

说明该区所代表的脏腑组织有结石、硬化、坏死、肿瘤、功能严重不全。

5、软:松散无力之感

采用抚摸按的触诊方法吗,感知到手掌肌肉的弹性力度与程度,小于正常手部肌肉的弹性与力度,称之为硬,从而辅助判定病性属于中医虚证的何种程度,推测疾病发展趋势。

整个手软:

①心气亏虚,气血不足;

②脾胃虚弱;

③肾虚体质(中医);

④本身免疫力比较低下;

⑤心脑血管功能低下;

⑥低血压综合症(糖尿病);

⑦慢性疲劳综合症;

⑧内分泌不足;

⑨缺乏营养:蛋白质,B族,钙,铁,锌,VE。

局部发软:

①虚症。气虚,气虚血瘀(中医);

②该脏腑的营养不良造成的功能低下;

③慢性炎症;

④该脏腑先天性功能紊乱;

⑤该脏腑曾经受到意外损伤。

手软分类:

过分柔软如绵、无力:是肌无力,肌萎缩,中风引起的瘫痪。

手软的可以向手背方向弯曲:说明脾胃虚弱和神经衰弱,多见于心脾两虚证,此类人优柔寡断,思虑过度,容易在心理暗示下产生各种神经官能症。

男性手软:

①性功能较差;②低血压;③内分泌不足;④性变态。

女性手柔:

软润泽有弹性,皮肤细腻光滑,属健康表现,易内分泌不足。

大鱼际软得似棉花一般说明:①脾胃功能低下,②消化系统衰弱,③贫血,④气虚表现,⑤大量缺乏锌,铁,钙,蛋白质。

6、热:如火炙手

采用抚摸的触诊方法,感觉到手掌整体或局部温度明显高于正常温度,我们称之为手热。手热由程度的区别,手越热越严重,多称为发烧,手热的时间越长,表示病情越越为重。手热不一定手必发红。

①体质有慢性炎症;

②有宿便毒素;

③阴虚火旺;

④身体的某个脏腑功能亢进;

⑤服用某些药品(扩张血管的药、春药)。

过热发烧:

超出正常体温的数值,即为过热。

外感发热:为炎症,血瘀,避免传染病。即手背较手心热,多于发烧和炎症急性期。

定时潮热:

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现)。这种突然发热的感觉会从躯干传递到脸部,令人不快。有的妇女满脸通红,也有人感到心跳加快,感觉焦虑。这样的情况可能一天出现几次,甚至每个小时都出现,因人而异。潮热来临时,人的体温并没有变化,真正升温的是皮肤,有的更年期女性皮肤温度甚至会升高3.9℃,不过一般来说只升高约0.6至2.2℃。通常,潮热感会持续30秒至5分钟。

中医阴虚火旺或内伤发热;高血压倾向,相当于肝阳上亢;多见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糖尿病、甲亢;也见于长期便秘造成的宿便毒素蓄积所致的午后潮热。

手心发热:

心火亢盛,心烦,失眠,恶梦不断。湿热内蕴,胆胃失和的初期表现。

整个手热:

感冒,传染病发烧,内分泌亢进。

手背较手心热,多是发烧和炎症急性期。

手掌温度高于手心温度,多是血脂高或血压高。

手掌红热,为炎症,血热。

7、凉:如水似冰

采用抚摸的触诊方法,感觉到手掌整体或局部温度明显低于正常温度,我们称之为手凉。手凉由程度的区别,手越凉越严重,手凉的时间越长,表示病情越长。手凉不一定必然苍白。

①阳气虚,肾阳虚,心阳气不足(中医)。

②免疫力低下,发生感冒;

③内分泌不足;

④微循环障碍;

⑤严重的低血压综合症;

⑥危重病人休克前期;

⑦服用某些药物之后(收缩了毛细血管而变慢)。

⑧精神过敏或精神紧张;

⑨心脏功能低下。

全手发凉:

为阳虚或气血亏虚。

手凉脸凉:

腰疼腿困,气血亏虚;如果久病之人,突然手凉,为即将死去之症,高烧病人手凉,是即将惊厥昏迷之危象。

如有心脏病的人,手心温度低于脸部温度和掌部温度时,为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中医多为心阳衰微。

元宝小儿推拿品牌介绍

元宝小儿推拿馆是全国连锁品牌,以中医小儿推拿为基础,独创小儿无创绿色三联疗法,针对0至12岁儿童推出调理防病十大健康管理体系和预防工程。传承古法以指带针葆婴神术,综合各家门派之所长,经名师指点,形成独家一排的技术体系,元宝贝儿建立了完善的小儿中医保健管理系统,元宝贝儿小儿推拿将实现全国万店连锁。让元宝小儿推拿社区馆遍地开花,走进千家万户,治病防病,益智健脑,长个,全力服务于中国孩子的健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lxsj.net/xs/10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