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祭灶新年到。”5日,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巧合的是,这一天正值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传统节日腊八节。民俗专家说,腊八节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人们用吃腊八粥、做腊八蒜这种方式开启过年模式,期盼新的一年到来。
1月8日迎来“三九”,隆冬的“三九”都在小寒节气内。民间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意思是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如果不算除夕的话,腊月里最重要的节日当属腊八节。专栏作家、天津市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腊八节来源于古代的“腊日”。“腊日”在早期并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岁末的最后几天。据文献资料记载,直到南北朝时,才将“腊日”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此后民间便称“腊日”为“腊八”,俗称腊八节。腊八节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腊八到,粥飘香。”这一天,我国民间有煮腊八粥吃的风俗传统。
民俗专家表示,腊八粥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除了来源于佛教的一些说法外,还有中国民俗的根源。在腊八粥流行之前,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祛邪避疫的习惯,还认为冬天喝粥可以保平安。
此时节虽然正值“三九寒天”,但伴着腊八粥的香味,年味也一日日地浓烈起来,人们开始忙着买年画、对联、彩灯、鞭炮、香烛等,陆续为春节做准备。民谚有“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大嫂大嫂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等说法。
“等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一过,春节的各项庆祝活动就会渐入佳境,人们完全沉浸在了迎接新年的喜庆氛围当中。”由国庆说。
中国康复医学会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延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李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博士代金刚
头宜暖,胸背足忌寒凉
天气寒冷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容易引发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感冒,保暖则是安稳过冬的首要大事。下列4个部位最容易受寒气侵袭,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1头部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避免冷风直吹。
此外,每天清晨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气血不衰。
2双脚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脚冷则全身冷”。建议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
每次泡脚20分钟,水温42℃左右最佳,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鞋袜最好保暖透气、吸湿性好。
3腰部腰部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一旦它觉得冷就会立刻“闹情绪”,男性会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痛经等,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不要让腰部裸露。
平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4背部
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给后背晒个“日光浴”,热流会让全身舒服。
食宜温,养肾为主
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猪腰等,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能够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非常适合冬季食用。冬日家中不妨煮些山药羊肉汤、羊肉羹、当归山鸡汤等,都是此时温补的佳品。
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在体内,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基础。
但补的同时别忘了,中医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萝卜性凉,有生津化痰、消食和胃之效,炖肉时不妨加几块萝卜,或搭配素炒萝卜丝、蒸萝卜糕等食用,可以防止冬季进补太过造成的脾胃消化不良。
从五行与五脏、季节的对应关系来说,肾应冬,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肾”是养生的基本认识,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大多能入肾脏,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
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是冬季益肾佳品。
动宜慢,微汗即可
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
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建议大家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君荷假日酒店(松江店)订房-
▲君荷假日酒店(松江店)鍖椾含鏈濂界櫧鐧滈鍖婚櫌鐨勬不鐤楁柟娉?灏忓寰楃櫧鐧滈鑳芥不鎰堜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