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国产药了

文章来源:心脑血管_心脑血管自查网站   发布时间:2024/9/12 19:13:27   点击数:
  

出品|虎嗅医疗组

作者|陈广晶

编辑|廖影

头图|视觉中国

今年7月底以来,受医药反腐,创新药研发门槛提高,等新政影响;中国创新药投资领域,刚刚有所缓和的悲观情绪,又卷土重来。

东方财富网的创新药指数(BK)一度跌到了的新低。投资遇冷、产业逻辑急剧变化、手握现金越来越少……可以说,中国创新药正处于“至暗时刻”。

惨淡之下,新一代创新药龙头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可谓是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不仅提高了投资信心,也给更多骑虎难下的创业者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从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看,复宏汉霖、康方生物、和铂医药、亚盛医药、基石药业、康宁杰瑞、思路迪等,不是首次盈利,就是亏损大幅收窄。

这也是继续年扎堆“摘B”(满足年收入大于5亿港元、市值大于40亿港元条件)之后,中国创新药又一次大规模释放出“新药也能赚钱”的积极信号。

这确实,鼓舞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8月底、9月初,中国创新药指数(BK)开始微微抬头了。

在实现盈利的新一代创新药龙头中,康方生物以%以上的营收增长和超过24亿元的首次盈利,一举拿下“全场最佳”。

基于管线和商业化表现,甚至有投资者认为,这家创立11年、正在筹备在A股科创板上市再融资的生物科技公司,是有望与全球制药巨头默沙东、莫德纳等比肩的。

而从康方生物等的发展模式来看,新一批有产品进入商业化路径的创新药企,其实已经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发展路径,相比“高举高打”的早期创新药龙头,他们更加务实,也更适应新的中国医药市场环境。

年以来,PD-1等国产创新药相继上市,商业化难题就逐渐显现。有种说法是,创新药不获批还有故事可讲,一旦上市就没有故事可讲了。较早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企业,即便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也都还没有真正实现盈利。

从市场环境来看,医保降价仍然残酷、国内创新支付模式尚未成型、出海方兴未艾,在此之下这些中国创新药公司,为什么可以这么快实现盈利?这背后又反映出市场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盈利可以持续吗?

创新药指数(BK)变化趋势

来自:东方财富网

创新药企的赚钱能力更强了吗?

创新药扎堆盈利了!

在这背后,并非新一代创新药企更会赚钱了,而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呈现出新的特点,让他们不得不想办法盈利。

8月30日,“新一代创新药龙头”康方生物发布了年上半年“成绩单”——1至6月份,该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4%和.8%,金额达到36.77亿元和24.90亿元,实现了该公司的首次盈利。

尽管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依沃西(PD-1/VEGF,代号AK)的license-out(对外许可)收入,已上市产品的商业化表现也可圈可点,其中已经在国内上市的开坦尼(卡度尼利单抗,PD-1/CTLA-4)上半年销售收入6.06亿元。

就在前两天(8月28日),专注肿瘤免疫治疗细分赛道的生物科技公司和铂医药,也通过年中期业绩报告确认,该公司上半年收入.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8%;实现盈利.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7万元),首次实现盈利。

自从年首个单克隆抗体获批,抗体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柱,截至年已经有多个抗体药获批,撑起了全球亿美元以上的市场。

其中“最卷”的PD-1/PD-L1抑制剂,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通过“释放”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来杀死肿瘤细胞,也诞生了“药王”——默沙东的K药,其年销售额超过亿美元。中国国产PD-1也多为年销上亿,乃至上10亿元的大品类。

作为更深的探索,随着新药研发越来越难,围绕免疫检查点,各种药物联用,以及ADC(药物偶联)、多特异性抗体(简称“多抗”,也就是至少针对两个靶点起效的抗体药,理论上应该有1+1>2的效果),也掀起了制药界的第四波浪潮。双抗是其中最基础的版本,也正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康方生物的创始人是较早回国的一批创业者,公司年成立,PD-1立项也较早。中途因为看到双抗的前景,转移侧重点,影响了PD-1研发进度。首款药品——PD-1抑制剂派安普利单抗(商品名:安尼可)上市时,已经是年,国内早有4款此类国产药了。

就这样,康方生物虽然在更前沿的双抗领域领了先,但是在整体市场竞争中,却跌出了第一梯队。

此后,随着这家公司的双抗,也是中国首个双抗药物卡度尼利单抗(商品名:开坦尼,针对PD-1和CTLA-4两个靶点起效)获批,同时商业化也有了好的表现。又帮康方生物扳回一局,在第二梯队中的排名较为靠前,跻身新一代创新药龙头之列。

年7月9日,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召开了全国上市会。来自:视觉中国

现在除了上述两款已经商业化的产品,康方生物还有4款双抗,以及ADC、细胞疗法、mRNA等共19个新药在研,涉及肿瘤、自免、心脑血管疾病等热门治疗领域。

今年上半年虽然是首次盈利,但是康方在商业化方面的表现不俗。年该公司主推的卡度尼利在没进医保的情况下全年销售收入11亿元,可谓是来了一个“开门红”。

他们交给正大天晴销售的派安普利,虽然是第五个获批的国产PD-1,在最内卷的赛道上,商业化第二年也卖到了5.58亿元,一度挤进了国产PD-1销售额的前四。

在此期间,A股股价在5个月内从19.22元/股的低点,一跃增加到52.6元的高点,增幅达到.67%。

到年上半年刨除第二款在研双抗产品依沃西(针对PD-1和VEGF两个靶点起效)license-out的首付款,康方生物的产品销售收入也有7.95亿元。即便是去掉license-out收入,其亏损也从去年同期的6.92亿元减少到了2.56亿元,是大幅收窄的趋势。

然而,好看的数据并不意味着,康方生物比前辈们更会赚钱。

医药行业咨询平台“17Talk易企说”曾算过一笔账:以康方生物年卡度尼利单抗的销售情况推算,每个销售人员全年创收在万元以上。

相比之下,如: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上市首年人均创收.6万元/年,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刚上市时人均创收.53万元/年,都要优于康方生物的表现。

新一代的创新药企,在销售能力上并没有提高。从根本上说,这些创新药企高调盈利,也是不得已为之。除了大股东急于减持变现等隐秘的可能性,最直接的,还是公司要“活下去”。

市场形势变了,不得不盈利

中国医药市场曾经是最有潜力的富矿,充满了财富故事,现在一切都变了。

二级市场上,代表港股生物科技公司整体走势的HSHKBIO指数(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到年9月5日,已经降到了.26,相比年7月份的巅峰数值,降幅超过了65%。一级市场投资也从在热门赛道中“掐尖”的模式,转向了投早、投小,态度也更加谨慎。

在流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投资人已经吃不下创新药10年后成为“10亿美元分子”的“大饼”了,当下赚钱的能力才是“金标准”。

从生物科技公司的性质来说,不盈利原本并非致命的问题。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公司,如基因泰克、莫德纳,以及国内的百济神州,都是上市多年而未盈利的“代表”,只要手握有潜力的管线和技术,没有盈利并不影响其成为市值千亿的公司。

在这背后,资本层面,IPO作为早期医药投资人唯一的退出模式,也催生了一整套“投机”模式,在医药领域投资最火热的时候,大投资机构“包装”热门赛道的前三名企业,抬高估值、上市套现,几乎成了流水线上的常规操作。

这催生了泡沫,也导致了很多生物科技公司估值过高,上市就破发了。而今,这种发展模式彻底“破产了”。

就在8月27日,当投资界、金融界为印花税减半跃跃欲试之时,证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lxsj.net/xs/15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