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颈椎病?
医院就诊时,进入门诊第一句话就是:“大夫,我有时脖子很痛,又或者头晕,是不是由于颈椎病导致的?”我相信这是很多患者朋友对于颈椎病的一个疑问,也是患者朋友的一个误区,其实并不是脖子疼,又或者头晕就是代表着患有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
颈椎间盘突出是指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发生的椎间盘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和脊髓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过程。颈椎间盘突出造成头晕的原因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椎的椎间盘或者是骨刺压迫了椎动脉或者是神经,反射性的出现了椎动脉痉挛,导致头部的供血受到了影响,造成患者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颈肩部位的疼痛,或者是出现眩晕等不适的症状。然而这种分型的颈椎病发生率较低,大多数头晕是由于神经系统方面疾病,如脑血管狭窄造成的脑部供血不足、耳石症等原因造成,建议前往神经内科或耳鼻咽喉科就诊。颈椎间盘突出可能引起肩部及上肢放射痛,或是双下肢无力,走路有脚踩“棉花感”,而颈肌劳损腰痛主要为酸胀痛,在疼痛区有固定的压痛点,对于压痛点进行叩击,疼痛反而减轻,这是颈椎间盘突出和颈肌肌肉劳损的区别。
2、颈椎病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①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神经根性痛为主。主要表现为颈痛、活动受限,疼痛可放射至肩部和枕部,一侧上肢多有疼痛和麻木感,双侧同对发生者少见,肌力改变常不显著。
②脊髓型颈椎病:
以颈部脊髓受累为主要表现。可出现四肢麻木、无力,严重时表现为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大小便失禁,肌肉萎缩,合并肢体及躯干麻木,胸腹部“束带感”。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症状,比如在猛回头的时候可以导致猝倒。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眩晕、心率加快、呕吐等症状。
3、如何判断自己患有颈椎病。
体格检查
①椎间孔挤压试验(压头试验)令患者头偏向患侧,检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拳轻叩左手背,则出现肢体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传递到椎间孔变小,有根性损害;对根性疼痛厉害者,检查者用双手重叠放于头顶、间下加压,即可诱发或加剧症状。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时出现加压试验阳性称之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②臂丛牵拉试验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这称为Eaten试验。如牵拉同时再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则称为Eaten加强试验。
影像检查
①颈椎正侧位X线平片:颈椎退行性病变诊断的基本检查,可以观察是否存在骨质破坏性病变,也可以观察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及关节稳定性情况等。
(颈椎侧位片,颈椎曲度变直合并反弓)
②CT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骨组织结构和轮廓,明确有无韧带及椎间盘的骨化,但是对于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的影像显示对于MRI较差。
(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向左后侧突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
③磁共振(MRI)可以很好显示脊髓病变的部位及受累的程度,也可以显示神经根的形态,可以精准的判断显示神经根的部位,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大价值。
(颈椎间盘信号减低)
(分别对应着中央型、旁中央型、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
4、发现颈椎病后如何治疗?
大部分颈椎病的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
头颈牵引、颈部制动等;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镇痛药如艾瑞昔布、塞来昔布等,神经营养药如甲钴胺、维生素B12等。
手术治疗: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6周以上无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或起病较重或进行性加重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如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等。
5、如何预防颈椎病?
①颈背部肌肉运动:
a、牵拉胸大肌:前臂固定,身体向前,左右交替,每组10次,每天三组;
b、牵拉背阔肌:身体侧倾,轻微前屈,左右交替,每组10次,每天三组;
c、锻炼颈部后方肌肉:俯卧后头向上抬起,每次保持8秒,每组10次,每天10组。
②“米”字操:
固定身体仅仅活动颈部,使头部左偏、右偏、水平左右转、前弯后仰、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控制力度,不要甩的太猛!)
③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枕头:
a、不能太高,压缩后一个拳头的高度,颈部比后脑勺高3~5厘米;
b、别太软,要能支持颈部;
c、以肩宽的1.5倍以上为宜。
专家介绍
陈路,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美国UAMS医院、医院访问学者,师从世界著名脊柱畸形大师、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前主席RichardMcCarthy教授,擅长脊柱退行性疾病及脊柱畸形的诊治。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科普学组委员,江西省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医院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学组组长。主持并参与国家、省级及厅级课题6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9篇,多次在国际和国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报告或论文交流。
(编辑:林红莫峰波)
供稿: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陈路
本文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本文非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