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年人,特别是曾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病的老人中,流传着“换季输液疏通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病”的说法。输的液体主要是中药注射液,如红花、丹参、脉络宁、丹红等注射液。在他们看来,每年定期输液2次,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就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了。
但是,换季靠输液冲血管,真的靠谱吗?
专家指出:盲目“冲血管”,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慢性疾病要重视基础治疗,治疗用药以口服药物为主,只有当慢性病急性发作时才考虑静脉用药。输液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衰,而且输液本身可能增加感染机会和发生输液反应,甚至影响肝肾功能,中药制剂输液容易发生过敏性休克。
我国每2分多钟就因为药物副作用死1个人,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4倍。而因为输液导致的死亡,大多是中药输液导致的。
中药为什么不能输液?
自古以来,中药都是内服外用,从来不存在直接进入血液的“注射液(输液)”。现在硬把它改成输液,首先是不符合传统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其次是副作用非常大!
因为人吃的食物、中药,通常是分子量有几百万的大分子(相当于是楼房),但人体只能吸收分子量几百的小分子物质(相当于是砖头)。吃进去的大分子要先在胃肠道中被各种酶分解成很多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叫做“消化”(就像把吃进去的整栋大楼拆成一个个砖头一样)。消化之后,胃肠道挑选对身体有用的小分子吸收进血液,没用的排出。人体内也有分子量几百万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胆固醇),都是人体吸收了小分子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再用这些小分子拼接成自己的大分子(用砖头重新盖自己的楼房),没有直接从外界进入血液的大分子物质。
中药输液就是把分子量几百万的大分子,绕过胃肠道的消化、挑选、吸收过程,直接输入血液。血液里没有相应的酶来分解这些大分子,身体就会排斥这些大分子物质,引发免疫大战,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过敏,轻则发疹,重则休克,甚至死亡。
输液效果差还风险高,显然不可取。那么,换季时我们应该怎样正确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
大家都知道,每到季节变换的时候,得病的人就比较多,像肺炎、感冒、胃肠道疾病等,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季节变化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每到换季,血压血糖就开始波动,心梗、脑梗、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大幅度增加,医院里人满为患。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年龄增加人的动脉就会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血管里长出斑块来,如果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斑块就长得更快、更多、更大。换季时气温发生剧烈变化,人的身体为了适应这种剧烈变化就会发生“应激反应”,血管发生“应激反应”斑块特别容易破裂。如果斑块破裂,斑块的内容物掉出一个“渣”来,流到更细的血管里面,就会把血管堵塞,很多心梗、脑梗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心脏血管上的斑块破裂就会发生急性心梗,颈动脉或脑血管上的斑块破裂就会发生脑梗,血压波动会使脑血管破裂,就发生脑出血。所以每到秋冬、春秋换季时,心梗、脑梗、脑出血等病就特别多,尤其是脑梗的病人很多。
那么,该怎样应对季节变换带给身体的危害,避免这时候发生心梗脑梗呢?
其实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有在不同季节用不同的中药调理养生的做法,比如每到“草发芽”和“草枯竭”的时候都要吃中药调理,帮助身体适应环境气候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减少季节变化导致的应激反应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或者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吃点疏通血管、消除血管炎症的中药,能稳定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减少血压血糖的波动。这样就会大大减少心梗、脑梗、脑出血发病的危险。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在秋冬、冬春换季的时候,吃中药疏通血管、减少应激反应带来的好处是:别人得心梗脑梗了,你没得;别人因为感冒肺炎住院了,你不会。血管疏通以后全身的供血就好了,所以脸色也好了,精神状态也好了,记忆力好了,人也年轻了,好处是很多的。
有了好方案,还得有好药!
中医自古以来强调的都是“药到病除”而非“医到病除”,药材的质量过硬是中医治病的根本保证。现在不是中医不行了,而是中药不行了,“化肥农药”的应用使中药材“有量无质”,药效大打折扣。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天衡医疗从年开始,先后在云南、内蒙古、山东等地建立了天衡“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基地。
“仿野生”中药材就是在原生态道地产区,重建药材生长需要的野生环境——不用化肥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膨大剂、不用生长调节剂等任何化学品,保留杂草和昆虫,完全靠野生环境下各种恶劣条件的胁迫和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力量,激发出药材基因中潜藏的药效,这样的药材个头小,但药效足。只有这样,才能种出古人用过的药材,才能让药效回到千年以前。
仿野生黄芪和化肥黄芪对比图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天衡仿野生中药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