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脑血管疾病高发,冬天日常生活中

文章来源:心脑血管_心脑血管自查网站   发布时间:2021-3-5 5:49:22   点击数:
  

最近的气温“跳崖式”下降

大风和降温让我们“一秒入冬”

说到冬季

对于老年人来说

脑血管疾病也会找上门来

如何警惕脑血管疾病发病?

脑血管疾病危害

据了解,秋冬季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大约是平时的2倍。脑血管健康可以说是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的大事。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致死、致残率很高的疾病。据统计,我国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疾病!

这么严重的疾病

每年秋冬季都是高发期

仿佛一个潜伏在老年人身边的杀手

市三院神经内科主任史冬提醒您:

对于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的高危人群,

以下几点请牢记

脑血管病的前兆

视力障碍

这是脑梗的早期信号。具体表现为视力模糊、看东西不完整、视野缺损,大多数在短时间内会自行恢复。

面部不协调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与大脑关系密切,若脑部缺血缺氧,面部肌肉也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出现面部不协调的表现。

面部不协调

脑血管硬化,会导致椎基底动脉的血氧不足,从而影响小脑、脑干等平衡神经组织,引起眩晕。

舌根发硬

这是面部肌肉异常引起的,表现为舌头发硬、难以表述完整的一句话,尤其是早起时出现舌根发硬,要及时就医。

嗜睡

嗜睡的表现有昏昏欲睡、无法克制,这是脑部血氧不足,中枢神经缺氧的表现,嗜睡会随着脑动脉硬化的加重而加重。

防治做到以下几点

注保暖,开空调,避免温差

气温过低时,老年人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寒潮来袭时,要注意保暖,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所以冬天不要不舍得开空调和暖气。否则,外周血管收缩,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容易上升,导致脑血管意外。此外,血液内血小板活性升高,容易形成血栓。

除了根据体感温度适当增减衣物外,老年人还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适宜的有氧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氧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变化时,一定要避免前后温差过大,如冬季时,老人应避免从家中27度的空调房间直接出门到零度的室外,而应当在关闭空调后,在10-20度的房间过度下再外出,环境中剧烈的温差变化也是诱发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打太极,练平衡,防跌倒

对老年人来说,跌倒意味着多重风险,除了可能导致软组织损伤、脱臼、骨折等并发症之外,还有颅内血管破裂的危险。老年人多有脑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显著下降,跌倒后易发生颅内血管破裂的危险。

动左手,促右脑,防出血

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单侧肢体运动由对侧大脑半球控制。例如,右利手者左侧大脑半球工作负担较重,则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快。长期的高速血流冲击易使动脉弹性减弱,更易发生破裂出血。大脑中动脉又称“出血动脉”,脑出血多因此动脉破裂出血所致。

多喝水,稀血液,避免血栓

多喝水十分重要。要维持体内有充足的水,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可避免因血容量不足导致大脑灌注不足而诱发的脑梗死。特别提醒需要外出的老人,在乘坐交通工具(长途汽车、高铁或飞机)时,一定要每隔1-2小时起身运动下,并不断饮水,防止出现下肢血栓形成。不要为了少上卫生间而不动不饮,导致严重后果。

注重先兆,及时就医

中风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无诱因的剧烈头痛、头晕、晕厥,有的突感肢体麻木、乏力或一时性失明,语言交流困难等,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大脑”。早发现、早就诊、早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卒中患者预后。

供稿:神经内科

编辑:余佩伦

审核:鲁亚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lxsj.net/gxz/1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