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意外为何多发在秋冬季?
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高血压、心梗、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常在这个阶段大大增加。
胡少红
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健康医疗专家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急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院急诊科主任
1
气温低
寒冷,常会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
2
血压波动大
冬季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等,容易造成血压波动,这一点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血压来回波动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
3
血脂的升高
高血脂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在秋冬季,人们往往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吃好或吃多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
4
体力活动减少
天冷,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再加上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这些都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如何早期发现
心脑血管疾病在早期有一定的症状,例如患者在早期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不适应的症状,严重时患者还会出现心前区压迫样、绞窄性疼痛,尤其是在劳累过后或者从事过多的体育运动后,会有明显的上述症状和表现。另外患者还会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有喘憋及大汗淋漓的情况出现,此外还会经常发生焦虑、焦躁,甚至脾气变差、极度恐惧、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和抑郁、头晕、头疼,严重时还会有一过性供血不足的症状,如视物模糊、视物不清,眼前会出现黑蒙等临床症状,都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若患者突发疾病,首先保持病人镇静、舒适,解开贴身衣扣。抢救者支撑病人的头部,并让病人处于卧位,轻轻将头部后仰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保持病人暖和,用凉的湿毛巾敷在病人前额上。千万不要摇摆病人或用冰水泼病人以试图弄醒他,不要让其进食或喝水。
心血管家庭应急法
1
备资料
平时在家时,把病志本、身份证、医保卡、既往的医学资料放在一起、置于取用方便的地方,同时告知家人。特别是糖尿病及高血压病人应养成记录自己用药及血压、血糖值的习惯。
2
打电话
正确拨打急救电话。独自在家时要先把门打开方便急救人员施救。
3
稳情绪
控制情绪减少活动,不要大口呼吸用力咳嗽,要缓慢的深呼吸,速度不可过快。
4
正确用药
合理用药和处置。心脏病急救药物是硝酸甘油0.5mg含服,总量不可超过1.5mg;阿司匹林mg嚼服。一般情况还是需平卧休息,若急性心衰,采取端坐位。如心跳骤停叩击心前区,施术者将左手掌覆于病人心前区,右手握拳,连续用力捶击左手背。一旦心脏骤停,应立即对其进行捶击复律。如患者自主呼吸已停止,应迅速做人工呼吸。挤压心脏重建循环,抢救者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另一手放置在前一手背上垂直用力按压,每分钟-次,按压应平稳、均匀、有规律,避免用力过度,以免造成肋骨与胸骨骨折。突然晕厥的病人,在不能辨别病因的情况下不可随意搬动患者的头部,出现口眼歪斜的病人,要防止舌咬伤及误吸的发生。同时注意患者血压的监测。
心脑血管病冬季食补与药补常识
食补:在寒冷的天气里,我们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促使体内阳气升发。
对有畏寒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的属于气虚阳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选择一些有甘温补益之功的羊肉、鸡肉、兔肉、桂圆以及大豆制品;而有性情急躁、手足心热、食少、便干、水肿等症状的属于阴虚内热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可适当选择一些有补虚、除热、和脏腑之功的鸭肉、鹅肉以及百合、山药、糯米制品。
生姜、洋葱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冬令进补之品。常吃生姜历来被视为养生保健尤其是强壮心血管系统的要诀之一。生姜富含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可使血管扩张,从而使络脉通畅、供给正常。
药补: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请医生进行对症处方。有益气、温补、活血之功的中药,如人参、黄芪、丹参、当归等对体虚、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体征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较为适宜。有明显气血不足的心血管病患者,冬季可进补阿胶;有怕冷、腰酸等阳虚征候的,可配入黑芝麻、核桃仁;平时脾胃虚弱者,可加入陈皮、山药煎液(陈皮10克、山药15克煎),以防伤胃。以上诸品,或可炖鸡、炖鸭,或可熬汤。但也有一些老年人,内有蕴热,表现为心烦急躁、舌红、舌苔黄腻,则不适合药补。
此外冬季要忌食或少食粘腻生冷之物,以免伤及脾胃中的阳气。
文字来源:吉林乡村广播
图片来源:吉林乡村广播
音频来源:吉林乡村广播
吉林广播电视台
吉林乡村广播
用东北话咋表白?安排......不孕不育,专家提供就诊指导!春耕加速度——播种机检修好,农民种地省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