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研告一段落,开始闲来无事读些闲书,于是打开了搁置了很久的医学三字经。
开篇第一个病就是中风,这里的中风应当还是内风,所以外风证就不讨论了,读来读去发现感觉自己学过的中风相关的知识非常混乱,便想要整理一番。
提到中风,脑中首先想到的便是仲景在金匮中所提到的分类。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有趣的是仲圣只给了分类并没有给药,下面的侯氏黑散这个方不是仲景的方子,是林亿的方子,想来脑出血这个病在仲景的年代也是很难治的。
然后便是一般中医内科学的分类,
分为: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钩藤饮也可以考虑)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大秦艽汤加减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星蒌承气汤(什么鬼)
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加减
阴虚风动证;大定风珠加减
没啥想法,中规中矩,拿这看病是受法律保护的!也符合中医在中风病中的定位,病后康复,急性期主要还是西医治疗,恢复期针药并用效果比较好。
陈修园提到的的几种分类。
首先,昔医云:
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
中腑多着四肢;(与金匮中的不识人相去甚远)
中经则口眼?斜;
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昔医云嘛,我就看看不说话,和金匮差距也不大。
而后是陈修园的观点。
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
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首先了解一下中风的闭脱。
闭:证见卒然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壅气塞。闭证宜开,用苏合香丸、牛黄丸、至宝丹、活命丹之类。
脱:以神志淡漠,甚则昏迷,气息微弱,大汗淋漓,口开手撒,脉微细欲绝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由症状可查,虚实了然。
闭证方用续命汤,但陈修园并未说明是大续命还是小续命汤,私以为此处,如果是热闭则使用续命汤;寒虚闭则使用小续命汤。
两方皆有理气扶正之效,而(大)续命汤在祛风的同时辅以清热(陈修园的方子),而小续命则更加注重温经通阳。临床上应当根据患者病证,辨证论治。(急性后遗症期亦可使用)
此外如若是里闭,则使用三化汤,小承气汤加羌活,想来主症是大便不通了。
另外就是痰涎壅盛之闭,使用涤痰汤之流便可。
脱证,核心思想是固气脱,此中便有四个方子。
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芪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
四方皆不离附子。
急则治其标,先固其气,次治其风,或者说先把命保住了。此处也就不多考虑了,这活交给现代医学去做吧。
但是思路还是应该学习,管住了脾肾营卫血脉,固住气为主。
(有个脑洞,脱证与脑出血之间有所联系呢?)
(果然,稍微查了查文献,出血量和NIHSS评分高低顺序排列为脱证>阴闭>阳闭;脑中风一般分为脑血栓以及脑出血,具体症状由二者导致的局部神经功能缺失而产生。)
由此可见,在古代急症脱证的治疗上,固气脱本质上可能是为了收缩血管减少脑出血,减少损伤,剩下的只能是听天由命了。而四个方子都存在附子,其对脑血管究竟有何功效值得思考.(扩张脑血管降低脑压?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减少脑压力?)总之辩证看用附子也是正确的。
另外有一标本兼治方三生饮,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加人参(还有木香?)同样有附子,可见在中风病中,不论闭脱,附子都是很重要的一味药。
总结一下,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重在区分虚实寒热。
闭证分寒热,大小续命应该了解,大续命偏热闭,小续命偏寒虚闭。
脱证重点在固脱。
不论闭脱,附子都很重要,如果有幸能够治疗,一定要仔细体会。
-5-:10嘉定·
引用:杨瑞玲吴成翰王开宇脑出血中风闭、脱证患者血浆及血肿引流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表达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3月第32卷第3期
懒得配图,码字很累的,封面内容不相关。
老年人也想长头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