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专业、科学的脑科知识
1脑血管狭窄的原因?
造成脑血管狭窄的原因很多,而且与年龄有关,如结节性动脉炎引起的血管狭窄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而由于动脉硬化狭窄者往往为40~80岁的中老年人,甚至更高年龄者。儿童发病者,多由于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造成,颈椎病也是脑血管狭窄的诱发因素。其实指的是颅内外动脉狭窄,主要与脑供血相关血管的狭窄,其结果是脑供血不足,引起卒中和脑功能损害。造成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它原因包括动脉夹层形成、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放射损伤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累计全身的进展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吸烟、卒中家族史、心脏病史等是颅内外动脉狭窄常见的危险因素,几种危险因素并存可使动脉狭窄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颅内外动脉狭窄表现为,血管壁上可见到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溃疡、混杂斑块等各种病理改变,以及局部血栓、钙化和斑块内出血。
2脑血管狭窄的治疗?
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血管支架治疗三种方法。
一、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无论狭窄程度如何,无症状性的一律药物治疗,不放支架。症状性的椎动脉颅外段狭窄,首先采用最佳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时,可以采用支架治疗作为辅助治疗。
二、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指证目前国内外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如果狭窄小于50%,无论是症状性或者无症状性,均不推荐介入治疗。50%-70%的狭窄,有症状的建议介入治疗,无症状的建议药物治疗。大于70%的狭窄,建议介入治疗。
三、颅内动脉狭窄;对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不做支架,严格的控制危险因素,强化药物治疗是完全正确且合理的。颅内支架的风险在于,球囊和支架操作的复杂,颅内血管壁结构的特殊性和颅内动脉分支太多。而颅外动脉的操作,尤其是颅外颈动脉的操作就相对成熟许多,并且我们知道颈内动脉颅外段是没有分支的。
能用药物治疗的,尽量不做手术,药物治疗不满意的,尽量考虑手术。对于存在脑血管狭窄患者无论是否采用手术治疗,均应注意危险因素的检测与控制。放了支架之后,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及时复查,谨防再狭窄发生。
3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计算公式?颈内动脉(ICA)狭窄率的常用测量方法有3种,即NASCET法,ECST法和CC法。
NASCET法应用最广泛,除ICA外,尚可应用于椎-基底动脉和颅内ICA-大脑中动脉(MCA)系统,其公式是:狭窄率=(狭窄远端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直径×%。
ECST法的公式是:狭窄率=(狭窄段估计的正常直径-狭窄段最窄直径)/狭窄段估计的正常直径×%。
CC法的公式是:狭窄率=(颈总动脉直径-狭窄段直径)/颈总动脉直径×%。
4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方法?
依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无创检查:超声波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有创检查:脑血管造影。
(1)脑供血动脉超声检查
联合B型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检查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其中经颅多普勒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检测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无创检测方法。B型超声扫描可实时的显示动脉的纵向剖面,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评价颈动脉的血流状况,基于预先设定的参数,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
(2)CT血管造影(CTA)
主要了解颈动脉系统颅外段有无狭窄、钙化斑块及其程度、范围。超声检查方法如不能肯定,CTA可以精确地显示血管腔的直径,可以最大限度地区分血管壁、管腔和软组织或钙化斑块。CTA用于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术后的对比研究较MRA具有优势。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增强MRI
MRA:无需对比剂,主要依靠血液的流动性即可进行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且观察范围明显比CTA大,可从主动脉弓至颅内脑血管。
增强MRI扫描:增强MRA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MRA,其速度更快、清晰度更高,成像质量与血管造影非常接近。
(4)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评价脑血管的“金标准”,但它是有创检查、非首选检查方法。当B超、CTA、TCD和MRA等检查怀疑脑血管有狭窄(特别是颅内脑血管狭窄)时,为明确诊断,导管造影是必需的。此种检查可以动态、全面地观察脑血管的血流情况、变异情况、侧支代偿情况和Willis环的完整情况。
感谢您阅读到此!
科普我们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