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释
图1.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网架结构中见丰富的间质细胞;
图2.间质细胞可呈片巢状分布,可见含有脂质的小泡,细胞核大小不一,偶见异型性核;
图3.ɑ-inhinbin表达于间质细胞质中;
图4.NSE表达于间质细胞质中;
图5.CD34主要表达于不同成熟阶段的血管;
图6.Ki-67表达于间质细胞,具有较低的表达率。
1简述
血管母细胞瘤是好发于小脑半球的一种间叶源性血管肿瘤。血管母细胞瘤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且多见于成年人,中青年为主,这与国内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肿瘤常常发生于小脑,也可以发生于小脑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病例非常罕见。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头痛、呕吐、行走不稳等,少见症状有肢体麻木、视力模糊、口齿不清等,肿瘤增大常常凸向四脑室,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是肿瘤呈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并可见附壁结节及少许间隔,四脑室变窄,强化后有时可见到粗大的血管,而发生于小脑外的肿瘤表现为广泛的硬化。
2病理特点
大体标本:肿瘤呈囊性,囊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液体,囊内可见附壁结节,淡红色,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肿瘤血供丰富。镜下见:肿瘤具有较为清楚的界限,由毛细血管网及间质细胞构成,毛细血管具有不同成熟阶段,构成网架结构;毛细血管网之间有丰富的间质细胞,间质细胞可呈片巢状分布,间质细胞胞质内可见含有脂质的小泡,呈“透明细胞”样改变,细胞核大小相对不一,偶见异型性及染色质深染的核(图1、2)。免疫表型:肿瘤间质细胞表达波形蛋白、ɑ-inhinbin、S-蛋白、NES;不表达GFAP及上皮性标志物CK、EMA。间质内血管表达CD31、CD34、D2-40。Ki-67表达率最高不超过10%,并且原发者与相应的复发者中Ki-67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3~6)。
(原作者:刘冲王震等;本网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