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球囊扩张
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患者,55岁,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凭借对自己病情及日常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识,急诊入院。患者入院时症状呈持续性加重,左侧肢体由发病时乏力、走路拖拽感逐渐进展至完全不能活动;考虑患者发病时间短,医院脑卒中团队快速评估,详细地制定了治疗方案--急诊介入治疗。
当我们向患者及家属沟通诊疗方案时,家属激动得说:“医院,这次我们一切都听医生的,你们说怎么弄就怎么弄,我们相信医生肯定都是为了患者好”。有了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准备工作就通畅了,急诊抽血化验、心电图、备皮,联系麻醉科、介入室、监护室等相关科室,人员迅速到位,病人短时间内顺利抵达介入中心开始手术。
追溯患者病情,我们得知患者1月前曾有脑梗死病史,期间单纯打针、口服药物治疗,医生曾多次劝患者进一步检查,血管狭窄处必要时放支架,从根源解决问题,进而避免脑梗再次发生。患者抱着侥幸心理,拒绝了相关检查治疗。然而,出院后患者却总是担惊受怕,担心“万一再发病了怎么办?”、“万一偏瘫了、卧床了怎么办?”“万一。。。。”
本次脑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脑血管堵了,血流完全通过不了,这是患者不能活动的原因所在;于是我们通过“疏通管道”的办法,使用手术器械微导管、微导丝轻柔的探查血管腔,然后选用球囊在狭窄闭塞段扩张,经过一系列操作,患者血管通了,狭窄解除了、血流恢复了。
术后经过系统的脑梗死治疗,患者恢复达到预期效果,左侧肢体力量又恢复了,没有遗留明显后遗症,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回归社会。辛国强副主任医师介绍:“脑梗死是我国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最高的疾病;脑梗死患者往往并发血管病变,其中血管狭窄是常见原因。患者在本次发病后治疗及时、预后良好,在庆幸愈后良好的同时也值得我们大家反思:患者发生脑梗死,合并血管狭窄,某种程度上做到了早发现、早诊断,但是却输给了早治疗;如若在第一次脑梗死时将发现的血管狭窄给予介入手术,解除狭窄,或许可以避免本次凶险的脑梗死发生。在此提醒大家,得了脑梗死要系统检查、治疗,如果存在血管狭窄,要从根源解决,那种单纯打打针、吃吃药的想法、做法是要不得的;对于可以治疗的疾病,做到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
最后,介绍一下快速识别卒中的FAST原则:F(Face脸),微笑!当脸部两侧不对称或一侧嘴角歪斜,就是异常;A(Arm手臂)举起双手!当让患者闭眼,双臂上举,有一侧手臂无力往下掉,就是异常;S(Speech说话)流利对答!问一个问题,吐字不清、说不明白或无法说话,就是异常;T(Time时间)如果有上述其中一个状况出现,请马上拨打急救电话,争取抢救时间,尽快溶栓、介入治疗。
如果出现上述FAST原则中症状,可随时联系脑血管病科副主任辛国强手机24小时畅通,争取治疗时间,为您脑血管保驾护航。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所帮助,如有所帮助希望您能转发分享,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脑血管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