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系列微课程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原创掌健识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各位朋友:
今天请到上海中医药医院内分泌科的李晓华医生,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及代谢紊乱,可引起全身包括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个组织器官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及生活质量。
糖尿病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具体有哪些并发症呢?我们首先看看心脑血管疾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经常伴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更快,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接下来,我们来看糖尿病肾病:据统计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发生糖尿病肾病,它是导致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后发生糖尿病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能已伴有糖尿病肾病,早期出现微量蛋白尿,逐渐加重至大量蛋白尿,最终导致肾衰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处于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的致盲性疾病,早期会出现视力模糊或下降等;糖尿病患者还易得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病。
糖尿病神经病变也是一种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糖友会出现四肢末端麻木、刺痛、烧灼感、感觉异常,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差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风险越高。我们再来看看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与非糖尿病患者比,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危险性增加2倍。年龄越大出现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风险越高;50岁以上合并一种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五分之一左右患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糖尿病足是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和发凉、胼胝,重者可导致截肢和死亡。截肢(小到足趾,大到下肢)后5年死亡率高达40%。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90%以上的截肢是可以避免的。
那么我们如何积极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呢?首先糖尿病患者们要积极控制血糖,确保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目前大部分指南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当然具体控制目标还需个体化。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随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而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可以降低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卒中发生率可下降12%、心急梗死发生率可下降14%、视网膜并发症可下降37%、外周围血管病发生率可下降43%。当然,除了降糖治疗外,还需进行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戒烟,定期检查和监测各种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且往往来势汹汹,一旦并发症出现后治疗比较困难,所以早期预防比后期治疗更有意义,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远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监测与治疗学技术学组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生化学组
作者:李晓华上海中医药医院内分泌科
审核:
李小英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
关明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一直以来坚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属各专科分会积极响应学会号召,集中全市最优秀的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上海市医学会于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称号,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继续着力于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基地建设成更为优质、更受欢迎的医学健康科普家园。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原标题:《糖化血红蛋白系列微课程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