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摆脱心脏病方剂篇五

文章来源:心脑血管_心脑血管自查网站   发布时间:2018-4-5 16:20:51   点击数:
  

清火热毒的经方

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动过速、动脉硬化

火热虽同性,但也有区别,火主要出现局部症状,如头痛、目赤、咽痛、牙痛及疮疡等。热是什么?热就是身体内阳的能量多了,使阴阳失去了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在中医看来健康的状态就是阴阳平衡,不冷不热。“火热”之毒会极大地消耗我们的元气,并导致经络阻滞,脏腑功能衰退,甚至于各种慢性病的发生。本篇介绍清除人体“火热毒”的经典方剂。

黄连解毒汤使用说明

出处及来源:唐代的《外台秘要》

使用时间:年

常用剂量: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5g。

煎服法: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红或紫红,舌质暗红,质坚敛苍老,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肌肉较紧张,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易烦躁、焦虑,好动,易失眠多梦,平时喜凉恶热,喜凉饮,皮肤常有疮疖,或易于腹泻,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疡,咽痛,小便黄短,多有足癣,女性多有黄带。

适用疾病:冠心病、心动过速、动脉硬化、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的中毒性脑病、原发性高血压、脑中风、脑损伤、脑血管性痴呆、蛛网膜下腔出血、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甲亢、失眠等。

药理研究:具有改善脑血流,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压,改善糖脂质代谢,抗炎、止血等作用。

注意事项:平素精神萎靡、喜热畏冷者,贫血者,食欲不振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均应慎用。

“红脸关公”:适合用黄连解毒汤的体质类型

?

黄连解毒汤是古代治疗热病的常用方,传统的清热泻火方。在过去瘟疫流行的时代,黄连解毒汤是救命活人的效方。现在,凶险的传染病已无法猖獗,但黄连解毒汤却依然得到医生们的宠爱。这是因为,黄连解毒汤在治疗那些令现代医学苦恼的老年病、成人病方面显示出令人兴奋的成绩。特别是日本,这方面的报告很多。东海大学荒木五郎等对发病3个月的32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投予黄连解毒汤治疗12周,以长谷川式简易知能检查表作判断,显著改善4例,中等度改善5例,轻度改善5例,无变化13例,恶化4例。长谷川氏以黄连解毒汤(津村制药的颗粒剂)口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96例,提示本方对精神症状有相当好的疗效。药理实验证明黄连解毒汤有降低血压、止血、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脂质代谢、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动脉硬化等作用,为黄连解毒汤的临床新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形象地说,黄连解毒汤证的患者就如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武将关羽,面红油亮,双目炯炯有神。这种人大多是体格强健、面色红或紫赤的男性,口唇暗红,舌质暗红坚老、干燥,舌苔黄而干腻。问诊可知有烦躁、不安感、失眠、焦虑或抑郁及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切诊可以发现心下有痞闷不适感、抵抗感、压痛感;体检可见血压偏高,心率偏快,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偏高。中医称之为“阳热体质”,黄连解毒汤及其类方的药物均为苦寒辛凉之品,所以非阳热性体质是不宜使用本方的。阳热体质的识别要点如下:

外观特征: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腈充血多目口唇暗红或紫红,舌质红或暗红、、质坚敛苍老,舌谷薄黄或黄腻,腹部肌肉较紧张,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

好发症状:平时喜凉恶热,喜凉饮,易烦躁、焦虑、好动,易失眠多梦,皮肤常有疮疖,上腹部常痞闷不适,日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疡,咽痛,小便黄短。

中药黄连,能清“五大火热”

黄连解毒汤的药物均是清热解毒的重要药物。说起黄连,中国人几乎无不知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苦似黄连”等民谚,都把黄连作为苦味药的代表。不过,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中国人是十分清楚的。我国应用黄连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黄连是清热泻火药,应用范围相当广。按中医传统的说法,黄连能清以下的“五大火热”:第一,心火。古代中国人将人的思维、精神活动首先归结为是“心”的功能。人的喜悦称之为“心里高兴”,人的悲痛称之为“心里难过”,人的烦躁失眠、神昏谵语、健忘、发狂称之为“心火上炎”。所以伴有烦躁不安的高热、吐血、皮下出血、尿血、口舌糜碎等证,可以使用黄连。第二,胃火。中医将烦渴喜凉、口臭齿痛龈肿、心下痞痛称之为胃火。第三,肝火。中医说肝开窍于目,故肝有火必烦躁易怒、目红肿痛,或头痛眩晕。第四,湿热。指具有消化道症状的热象,如心下痞、恶心呕吐、胃痛、腹胀、下痢、腹泻、口臭、口疮、痔等见发热、舌红苔黄腻者。第五,热毒。指皮肤及皮下的细菌感染,如疮疖、丹毒、烧伤等,常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

传统中医关于火、热的概念

中医虽然博大精深,但最终会落实到两个字上面:一个是寒;二个是热。寒是什么?寒就是身体内阴的能量多了,使阴阳失去了平衡,热是什么?热就是身体内阳的能量多了,使阴阳失去了平衡。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在中医看来健康的状态就是阴阳平衡,不冷不热。不健康的状态有两种:一是偏阴而寒;,一是偏阳而热。所以,中医养生说到底就是调整身体的寒热状态,你热了,我就让你冷—点;你冷了,我就让你热一点。

大家都知道,千百年采,中医存在着两大派别:一是温阳派;一是清凉派。温阳派侧重的就是一个“阳”字;清凉派侧重的就是一个“阴”字,温阳派认为“百病寒为先”,寒是疾病的起源,在此基础上,温阳派便想方设法纠正身体寒的状态,使用一些温阳的药物,比如干姜、附子等,来振奋阳气,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清凉派则认为热是很多疾病的起因,热会灼伤人体的津液,为了保护津液,他们创立了清热解毒的方法,使用一些比如生石膏、大青叶、大黄等凉药,以此来纠正身体热的状态。虽然这些理论最初大多起源于外感病的治疗领域,但是也逐渐影响了内伤疾病的治疗。

不难看出,中医其实就像一个太极图,温阳派因为一个温字,它便成了太极图中的阳;清凉派因一个凉字,它便成了太极图中的阴。在中医的历史上,这两派不断地争论,也在争论中不断进步,它们分别从两个侧面丰富了中医的理论,共同演绎了灿烂的中医文化。

火和热性质相同,常并论,但又有区别。

中医所说的热,是指一组特异症状及体征而言,如身热烦躁、面赤、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而西医所指的发热是以体温高低为标准,二者虽有重叠,但不可等同。体温不高,热证备,中医仍然称为热;若体温虽高,但无热证,中医则不以热称,甚至可能认为阳虚有寒。若属外感病发热,往往体温也高,此时多与西医热的概念重合。

火热虽同性,热一般全身症状明显,且传变多;火主要出现局部症状,如头痛、目赤、咽痛、牙痛及疮疡等,因而又有火与热之别。

火热有虚实两大类。虚火,包括阴阳气血虚衰致内生之火。实火,包括六淫化火、五志化火,以及气、血、痰、食、湿郁久化火。实火尚分燔灼之火与郁火两类。

火热往往有诸多兼夹,如兼湿、痰、瘀、食、气正虚等等。

火热还有部位之异,如有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在气在血之不同。

火热尚有程度的不同,有微热、壮热,或火热燔灼之别。

火热引发的冠心病,有心经自病者,还有其他脏腑之火热上扰于心者。

属于火热型的冠心病诊断要点有三个:①脉数实,诊断权重占90%;②舌红;③胸痛、憋闷、烦悸;这是诊断实热型冠心病的三个要点。

至于虚热的,脉数而沉取无力;或浮大涌盛,乃真气浮越;或阴虚而脉细数。

热则寒之,用黄连解毒汤或与该方同类的方剂!中医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排出毒素,一身轻松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蓄积了不少毒素,包括各种食物添加剂、防腐剂、农药、抗生素、激素,等等,这些东西会极大地消耗我们的元气,并导致经络阻滞,脏腑功能衰退,甚至于各种慢性病的发生。试看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病人,有几个不是由于体内大量蓄积毒素而引起的。试想想我们的身体,几十年下来,吃的,喝的,也都可能已经蓄积了不少身体本不该有的毒素,只是暂时还没有生病而已。

因此,为了健康,为了不生病,为了早日康复,我们需要排毒!我们要把体内蓄积的毒素排出去,让我们的血液干净起来,让我们的组织重新充满活力,让我们找回失去已久的健康。

根据火热之毒的特点以及人体对于毒素的反应,古人给我们提供了黄连解毒汤这么一个著名的处方。

黄连解毒汤中的黄芩,功同黄连,擅治心下痞痛、头痛、腹痛、出血。黄柏擅治关节肿痛、黄疸、带下等。山梔是清热泻火的要药,能除烦躁、止血、消黄疸等,与三黄相合,全方的清热泻火作用十分显著。过去中医治疗急牲传染病,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发狂、出血发斑、口干舌燥时,黄连解毒汤是常用的药物。这种状态,中医称之为“火、热、毒”,指机体在细菌毒素的刺激下,各种功能都处在一种相当亢奋的状态:体温上升,血液浓缩,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黄连解毒汤能有效地清除病原微生物及抵抗细菌毒素,并能解热、抗炎、促进免疫、镇静、抗凝、止血等,临床对证下方,取效甚速。显然,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老年性痴呆等不是急性传染病,但某些患者也表现出“火、热”的状态,例如不安感、焦躁感、失眠、精神异常、面红充血、口干舌燥、头痛头重等。这时,依然可以用黄连解毒汤治疗。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异病同证”、“异病同治”。

心脏病人清热解毒的几个同类方剂

与黄连解毒汤作用类似的方子较多,下面介绍几张与之同类的方剂,供读者在实际临床中辨证使用,找到最适合自己病情的那个方剂。

小陷胸汤

古代结胸病的专方,《伤寒论》用小陷胸汤治疗一种名叫“小结胸”的病证。有清热化痰通便的功效,适用于以胸腹痛、痰黄粘稠、便秘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黄连5g,半夏15g,全瓜蒌50g。

煎服法: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心烦、失眠或咳嗽,痰黄黏腻不易咳出或便秘;腹部、胸胁部痞胀,特别是心下按之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浮滑数。

适用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病、眩晕症、头痛、失眠、惊风等。

加减法:冠心病、心绞痛时多加瓜蒌、薤白、川芎。

药理研究:具有保护血管、通便、抑制反流、祛痰、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注意事项:便溏、舌淡者慎用。

黄连阿胶汤

古代的除烦止血方,本方由泻心汤加白芍、阿胶和鸡子黄的方义组成,《辅行诀》当中说:“朱雀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据考证,黄连阿胶汤或许就是中国道家医学所谓的“朱雀汤”。

常用剂量:黄连5—20g,黄芩15g,白芍15g,阿胶15g,鸡子黄二枚。

煎服法: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去药渣,化入阿胶,稍冷,人鸡蛋黄2个,搅和,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阿胶可以另放黄酒隔水蒸化或放微波炉中融化后,分2-3份搅入汤液中服用。鸡蛋黄可以另服。

体质要求:患者形体中等,皮肤白,烦躁身热,失眠多梦,皮肤粗糙伴有脱屑,易出血、质黏稠,多见皮下紫癜、鼻衄、便血、崩漏等,易口腔溃疡,易关节疼痛。舌质多深红如火呈草莓样,或伴有舌体的糜烂、破溃、裂纹,舌面干而少津,或呈镜面舌或花剥苔,唇红,咽红,脉多细数。

适用疾病:快速性心律失常、糖尿病、脑溢血、高血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牙龈出血、精神分裂症、焦虑症、老年性痴呆、神经衰弱、失眠症、习惯性流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等。

加减法:出血,加生地;腹痛拒按,加制大黄;小腹痛,加牡丹皮。

药理研究:具有镇静、杀菌、止血、止痛、扩张末梢血管、促进造血等作用。

注意事项:本方黄连的用量较大,煎煮后的药液也相当苦,一般来说,不能长期服用,等症状缓解后,即应减量。嘱咐女性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经期少食生冷,避免受凉,少剧烈运动。

葛根芩连汤

古代的解酒止利方,有清热止泻的功效,适用于以下利、心中烦闷而悸、心下痞、项背强急、身重、汗出、口渴、舌红、脉滑数或促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葛根40g,黄连10g,黄芩10g,生甘草10g。

煎服法: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大多体格比较壮实,肌肉相对发达厚实,肥胖倾向,唇舌暗红,满面油腻,大便不成形或腹泻,全身困重,尤其以项背强痛不舒为特征。体检多见血糖高、血压高。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多见。

适用疾病:急性肠炎、痢疾、小儿中毒性肠炎、肠伤寒、麻疹、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脑中风、心律不齐、颈椎病、口腔溃疡、牙周炎、牙周脓肿、醉酒后。

加减法:烦躁、头痛、便秘或大便黏臭者,或高血压、出血倾向,或牙周脓肿、牙痛者,加制大黄;糖尿病导致腰腿无力、下肢皮肤变色者,或性功能障碍者,加怀牛膝。

药理研究:具有解热抗菌,抗心律失常,抗缺氧等作用。

注意事项:精神倦怠,脉沉缓者慎用。

泻心汤方剂家族:历史久远的一类清热泻火方

泻心汤又名三黄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三药组成,起源甚古,历史久远,据说《史记》中记载的“火齐汤”就是本方。泻心汤首见于《金匱要略》,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后世也沿用治疗出血,效果灵验。当代中医用泻心汤治疗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等,屡用屡效。用于火热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快速心律失常也有良好的效果。这里,我们为读者提供泻心汤家族的几首著名方剂,以便读者在疾病的实际调理中辨证使用。

泻心汤

经典的止血方,有清热泻火、除痞、通便等功效,适用于以出血、心烦悸、心下痞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大黄10g,黄连5g,黄芩10g。

煎服法: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3次温服。也可用沸水泡服。

体质要求:体型壮实,面色潮红而有油光,腹部充实有力,头痛头昏,易于鼻衄,或上腹部不适,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质暗红。体检血压、血脂、血液黏稠度高者。

适用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律不齐、脑卒中、脑梗死、精神分裂症、失眠、焦躁症、抑郁症、癫痫、癔症、三叉神经痛等。

药理研究:具有止血、通便、降压、镇静、降脂、抗感染等作用。

注意事项: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消瘦、贫血、脉弱者慎用。妊娠慎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此方时,须停止哺乳。本方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结膜充血、头晕等。

半夏泻心汤

古代治疗痞病的专方,有止呕消痞的功效,适用于心下痞、呕吐、下利而烦的疾病。

常用剂量:姜制半夏12g,黄芩10g,干姜6g,党参12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男子,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

适用疾病:各种慢性胃病、慢性肠病、失眠、心律不齐、口臭等。

药理研究:止泻、抗幽门螺旋杆菌、抗胃溃疡等。

注意事项: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剂量守方常服,疗程常在3个月以上,停药以后,当常服生姜红枣汤。

附子泻心汤

古代的急救方,多用于吐血、伤食、晕厥等急症,有通阳泻痞的功效,适用于以心下痞、恶寒、精神萎靡、自汗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制大黄10g,黄连5g,黄芩5g,制附子15g。

煎服法:以水ml,先煎附子30分钟,再入他药,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2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多主诉上腹部不适,精神萎靡或嗜睡,烦躁不安,言语不多或吐词不清,恶寒、手足冷、容易出汗。大多有胃病或高血压等病史。舌苔干腻,脉沉。多见于面色黄暗的中老年人。

适用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胆囊炎、急慢性痢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吐血、鼻衄、复发性口腔溃疡、高血压、中风、消化不良等。

加减法:大便不成形,舌胖大,加干姜、甘草;便秘,加大大黄用量;有烦躁不安,出冷汗者,加肉桂。

药理研究:具有泻下、止血、降压、降血脂、抗溃疡、抑菌、强心、镇静等作用。

注意事项:黄连、黄芩、大黄的用量不宜过大。

甘草泻心汤

古代狐惑病的专方,适用于以消化道、生殖道、眼睛等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制半夏10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15g,炙甘草20g,黄连5g,大枣20g。

煎服法: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多见唇红、舌红、烦躁、心悸、失眠、脉滑等。

加减法:便秘、舌苔厚,或有高血压、衄血者,加制大黄;伴有糖尿病头昏、肩痛、口渴者,加葛根;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见大便于结、腹痛、脚挛急者,加白芍。

药理研究:具有抗炎、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抗溃疡病等作用。

注意事项:方中甘草用量,一般多在6g以上,也有用至30g者,但甘草多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副作用。

舌尖的中医立足科学中医,







































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白癜风会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lxsj.net/gxz/7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