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健身气功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采用现代的科研手段对健身气功进行研究,能够找出健身气功促进健康的科学依据,为健身气功将来的传播和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关键词:气功;健康;机理研究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就已十分流行,并已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演练方法和思想观念。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为中国医学、气功理论的渊薮,为历代医家必精心研读之宝典。在这部医典中,有相当多的篇幅专门论述气功养生和气功治疗。[1]
年,在青海省乐都地区出土了一尊双耳彩陶罐。据考证属半山马厂文化,距今已有年~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以艺术的形象显现气功演练的实物。年在湖北省江陵张家界山地区,考古工作者在一座西汉早期墓葬中,发现了一部先秦时代的气功专著《引书》。全部文献生动展现了公元前2世纪以前我国气功疗法的发达景象,有力地证明了气功是在古代医疗养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古代医家所创。气功是由无数先行者在医疗保健实践中,经过长期努力,逐渐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的健身治病方法,气功产生于古代的医疗卫生活动。“气功”一词是建国之初才兴起的称谓,这与我国第一所气功疗养院——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及院长刘贵珍(~)有密切关系[2]。
今天所说的“气功”在刘贵珍之前,历史上称类似的功法叫:导引、吐纳、行气、意守、内丹、坐禅等等。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中写到:“`吐呐、导引、定功、静功、内功、调息、静坐’等都属于气功的范围,这些名称虽不相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通过姿式、呼吸、心神的调炼,来达到培育元气的目的。这就是我们统称的`气功’。所以,我们把培育元气的健身法称之为气功。”[3]从此,“气功”一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气功在我国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演变,形成以健身为主的保健气功、以表演为主的武术气功、以治病为主的医疗气功等多个种类。“健身气功”一词,是在年8月5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体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气功管理的通知》中第一次出现。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健身气功管理办法》对健身气功的概念进行初步界定:“本办法所称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健身气功概念的提出有着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气功的锻炼目的是增进身心健康;第二,健身气功属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第三,“三调”是健身气功的基本内容,包括调身、调心、调形,“三调”相结合的运动形式是健身气功的基本特征。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已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气功是以健身为目的,以较为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身心状态趋向于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育运动项目。
健身气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科学技术之一。其内涵博大精深,一直为众多科学家和社会学者所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