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心脑血管等疾病高发,如何预防

文章来源:心脑血管_心脑血管自查网站   发布时间:2021-4-15 17:15:03   点击数:
  

伴随寒潮来袭,烟台市区迎来罕见低温天,气温急剧降至零下10度以下。医院急诊科了解到,剧烈降温时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医生提醒老年人注重心脏“防寒”,出现血压升高等症状时,医院就医。

虽天气寒冷

但丝毫不影响出诊医护争分夺秒急救

上周末,降雪基本结束,但室外气温仍在零下10℃左右。

当天下午2点10分,医院急诊科铃声响起,急救医生李明蔚、护士刘甜甜、司机姚立新以及担架员刁振龙、姜进强师傅迅速奔进停在门诊楼旁的急救车里。“三站市场附近一家店铺的装修工人,作业时不慎被电锯割伤了腿。”这是他们接到的急诊任务。赶到现场后,医生对受伤工人进行了处理,用担架把他抬上急救车。医院的路上,医生详细询问了伤者情况,并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

当天急诊医生、护士穿着单薄,“不敢多穿,太臃肿急救不方便。”李明蔚说道。虽说不觉得冷,但回到科里,刘甜甜便端着热水暖手,没喝两口,铃声再次响起,她急忙放下杯子,跑进急救车。

这次出诊是去北马路附近一栋居民楼,一位70多岁的老人左半身体不能动弹,家人拨打。到目的地后,急救医生、护士拎着诊箱就往患者居住的楼层冲。“每次出车急救,就是在与生命赛跑,每早一秒钟赢回生命的希望就越大。”事后,李明蔚说。来到患者家中,李明蔚给老人进行了检查,初步判断患者得了脑卒中。他们把老人扶上担架,细心地让家属拿被子给老人裹严实,防止着凉。由于老人居住在老旧居民楼里,楼道比较狭窄,两位担架员小心翼翼地医院。

“这个天儿还算不错,前几天下大雪,急救车在雪地里跑不动,不得不下来推车,脸和手都冻紫了。”医院急诊科主任吕岩丽主任说。前几天,急救车到西山路、文化四巷出诊时,由于雪天路滑加上坡道,急救车开不上去,医生拎着诊箱先赶往现场,其他人帮忙推车,担心车上的葡萄糖、盐水被冻住,医生和护士就放在衣服里保温。

点此查看:风雪急救——致敬奔跑在风雪中的“急诊人”!

天冷“心事”告急

建议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上周末,急诊患者王先生被确诊脑卒中,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救治,送往神经内科做进一步治疗。但由于王先生的症状已经出现两天,错过了黄金溶栓时间,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这些天气温骤降,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科接到心脑血管意外情况比往常增多。”吕岩丽主任介绍,寒冷天气是老年人和危重病人的“杀手”,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冬季是一个需要倍加小心的季节。在冬季,心衰、心梗、心绞痛、脑卒中等心脑血管发病表现与其他时节一样,但发病率大大增加。

比如,有的人出现心悸、胸闷不适,甚至头晕眼花,无论是一次性或者逐渐加重,都有可能是冠心病发作。若症状持续超过半小时,就有心肌梗死的可能,非常危险。冬季高血压患病率要比夏天高出20%,无论是否吃降压药,患者血压一般升高5—10mmHg。高血压不仅是病,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往往先有高血压,再发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冬季“心事”告急,主要原因是寒冷刺激可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会出现心肌细胞、脑细胞缺血缺氧、最终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急性脑卒中,甚至猝死。与其他时间相比,清晨时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度高40%,心脏猝死的危险度高29%,各种中风的危险度高49%。同时,与寒冷相伴的是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消耗大,也会导致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血管堵塞。此外,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导致冬季患病率猛升的原因。

“冬季要护心,预防心血管意外,保暖功夫要做足。”吕岩丽主任介绍,冬季昼夜温差大,老年人尤其是基础病患者,他们的生理反射很激烈。建议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最佳,到了室外,老人要注意防止体温丢失,最好将可散热的暴露部位保护起来,尽量不处于生理反射的危险境地。“

饭后是心血管意外高发时段,饮食只需半饱,少食多餐为佳。”吕岩丽主任说,老人作为心血管防护的重点人群,冬天在饮食上,务必注意少量多餐,最好每餐只吃半饱,餐数则可调整至一日4—5次,最好是吃易消化的东西。注意餐后不要急于活动,否则除了消化系统供血,机体又要增加肢体供应,将导致心、脑进一步缺血、缺氧。运动锻炼可有效提高机体抵抗力,但在冬季,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运动适度,避免在严寒天气户外运动。

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lxsj.net/xs/1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