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山菍
植物名:桃金娘
生长环境:本品为小灌木,生于荒山、山坡、阳光充足的地方,抗旱力强,土层浅箔的地方也能生长。
分布:我国的南部、广州附近各县。
入药部分:根、茎。
自采地点:山岗。采集期:全年产。
性味:性平、味淡。
功能:安胎补肾、乌发、明目。
主治、用量和用发:①脚软痛。干用1两至2两,煲鸡脚食;②保产安胎。干用1至2两,煲鸡蛋服。③苦伤。服量同上,加瘦肉2两煎服。
验方:(治脚软无力酸痛方)岗菍根1两,豆豉姜1两,走马箭1两,千斤拔1两,清水五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本方岗菍补气血、益肝肾,豆豉羌、走马箭、千斤拔怯风湿而壮筋强骨,用于肝肾两虚而致的痺症患者,有怯邪补正之效
(方歌)脚软山酸痛步履难,豆豉姜与岗菍根。千斤拔出走马箭,益肝强肾力更生。
附录:(子)治妇人血山崩:用于岗菍子1两,炒透,煎茶饮。
参考资料:《广东中医验方交流索编》治流鼻血及山崩,岗菍叶或岗菍子(适量),流鼻血用猪碧煎服。若血山崩,用猪小肚煮食。
别名:山松、扫把仔、白花松。
植物名:岗松。
生长环境:本品为矮小、多分枝灌木。旷野间随处可见。
分布:我国南部,广州附近常见。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性温、味辛、气香。
功能:祛风、化气。
主治、用量和用法:1、黄疸:干根5钱至1两半,清水煎服;2、鼓胀:干根5钱至1两半,清水煎服;3、脚痹、脚气,用法同上。
验方:(洗治皮肤痕痒方)岗松、老虎脷、飞扬草、过塘蛇、九里明、六耳苓、毛麝香各等分,煎水外洗患处。
(方解)风热毒聚于皮表,发生痕痒,用疏风散热解毒之药,治无不验。方中六耳苓、毛麝香、岗松,已有此种作用,加上老虎脷、过塘蛇、九里明长于散热毒,飞扬草着重止痕,又能收敛水湿。配成治皮肤风热毒症之通方。症见于痕痒、湿毒、疮疖、红肿等都有效。
(方歌)皮肤痕痒抓不停,岗松老虎六耳苓,过塘九里飞扬草,毛麝香烧水洗灵。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中分为粉葛根和北葛根两种。
别名:甘葛,粉葛根。
来源: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草质藤本植物葛的干燥根。野生或栽培。
产地:粉葛根主产于广西、广东。多为栽培品。北葛根主产于湖南、湖北、浙江、河南等地。均为野生。
性状鉴别:粉葛根:块根圆柱形或切成瓣块状,有时可见残存棕色外皮,切面有数条明显的筋脉,断面显筋脉环纹。全体洁白色或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酸苦。
以色白粉性大,纤维细为佳。
北葛根:土黄色,粉性大,纤维性特强。质次。
主要成分:含黄酮类(包括葛根黄酮、葛根素、大豆黄酮等),淀粉等。
作用与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滋润筋脉,其原理为:
1、解热。动物实验证实有强力的解热作用。
2、扩张心冠脉。用葛根总黄酮在麻醉狗冠状动脉内注入,有较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静脉注射也有一定作用。又实验证明,葛根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反应有抵抗作用。
3、增加脑血流量。葛根黄酮在实验动物颈动脉内注射,能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又葛根黄酮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脑血流量。
此外,临床观察认为还可能有收敛消炎、缓解肌肉痉挛作用。
炮制:切片或块,生用。
性味:甘、辛、平。
归经:入脾胃经。
功能:发表退热,生津止渴。“疗肌解表甘葛先而柴胡次之”,见《药性赋》。
主治:表症发热无汗,头项强痛,热病口渴,消渴,斑疹不透,脾虚泄泻。
临床应用:1、用于解表。最适宜表症而又有颈、背部挛缩紧张感者(所谓“项背拘急”或“项背强”,如流行性感冒。因葛根能缓解颈、背部肌肉紧张,又有解热作用,常配麻黄、桂枝等,方如葛根汤。
2、用于生津。通过解热作用,使体内水分消耗减少,从而达到生津止渴目的,在风热温而引起无汗口渴时,用之最适宜。
3、用于止泻。适宜于治疗热泻(约相当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取其有收敛消炎作用,常配黄芩、黄连等清热药,方如葛根黄芩黄连汤。
如属于脾虚泄泻,可在补益脾胃的方剂内加入一味煨葛根,对增强止泻作用有一定效果。
4、用于透疹。须与升麻同用。
5、用于治疗高血压。对改善头痛、头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等症状效果较好,但降压作用不明显,须于降压药配合同用。
6、用于治疗冠心病。取其有扩张心冠脉的作用,用葛根片,对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有一定疗效。
7、用于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由内耳血管痉挛所引起的神经感觉性聋,用葛根片,有一定疗效。
用量:6~4g,葛根总黄酮每日量约~毫克,分2~3次服。
处方举例:1、葛根汤(《伤寒论》):葛根6g,麻黄4.5g,白芍9g,桂枝4.5g,生姜9g,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2、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9g,黄芩9g,黄连6g,甘草3g,水煎服。
3、葛根黄酮片(北京冠心病协作组):每片含葛根总黄酮毫克,每日口服3次,每次1~片,疗程4~12周,治心绞痛。
蛤蚧为较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因其叫声而命名。
别名:仙蟾、大壁虎。
来源:为脊柱动物爬行纲、有鳞目、守官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躯体。多为野生,亦有养殖。
产地:主产于广西南宁、百色。柳州、玉林等地区,此外广东、云南部分地区也有少量生产;亦有越南进口。
性状鉴别:原形似壁虎而长大。加工后的商品,头尾四足均用竹签撑直,胸腹纵向剖裂,除去内脏后,用竹片撑成扁圆片状。体形大小不一,全长20~30余厘米,腹胸横宽6~10厘米。全身灰褐色,腹面稍淡,满布圆形或多角形小鳞片,并有黄棕色或棕色花斑。头略呈钝三角形或卵圆形,牙齿无大小之分,均细密如锯齿,生于上下颚骨外缘,上颚前端两侧有鼻孔一对,头中部有深陷的眼睛一对,后部有裂隙状椭圆形耳窍一对。背部脊椎呈嵴状突起,两旁肋骨微呈线状突起,另有纵列小点状突起十行,年久者突起较高,幼小者不甚显著。四足均具五趾,除前足第一支趾无勾爪外,其余均具勾爪。趾膨大,底面具单行褶襞皮瓣(有吸附作用,活时可爬行于洞穴悬空的顶面及陡壁之上)。尾长圆锥形,约占体全长的50%左右(活蛤蚧尾易断落,但再生能力很强。再生尾较短小)。气腥,味微咸,以体形肥大,尾完整不残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动物淀粉、蛋白质、脂肪。
功效与作用:补肺肾、止喘嗽,有滋补、强壮作用。
炮制:剁去头足、除去竹片、生用。
性味:咸,温。
归经:入肺、肾经。
功能:补肺肾,益精血,强腰膝,止咳喘。
主治:虚劳咳嗽,气喘,肺痿,咯血,消渴,阳痿,腰膝无力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虚喘。
1、治虚症喘咳,包括肾阳虚和肺阴虚所致的慢性喘咳,例如支气管哮喘、心性喘息、肺气肿,特别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喘咳、痰中带血,蛤蚧更是常用药。或配百部、紫菀、五味子;或配贝母、桑白皮、杏仁等。水煎服,方如蛤蚧汤。也可单用蛤蚧注射液。
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的喘咳,蛤蚧疗效不显著;咳喘属风寒痰饮者也不宜用。
2、用于治肾阳虚之阳痿、性机能减退、五更泄泻、小便频数,可与朝鲜参、五味子、核桃肉共研末为丸服食,或配马戟、茯苓、白术等。
此外,也用于治久病体弱、神经衰弱。
使用注意:蛤蚧可水煎服、制丸散,或浸酒服。著名的蛤蚧酒就常用于补肾壮阳,但对喘咳者,酒有刺激性,反为不利,最好还是焙干后蜜炙成蜜丸,或研碎,和药冲服。
用量:浸酒用1~2对,鲜品剖形后去内脏,浸入50度米酒内。干品研末,一般用0.9~1.5g大剂用3~6g,最好取尾(习惯上认为药力在尾),配其他滋补汤药冲服。又可用蛤蚧一对清炖,或加瘦猪肉、冬虫草炖服。
处方举例:蛤蚧汤:蛤蚧1对,百部12g,紫菀9g,五味子1.5g,杏仁9g,桑白皮9g,水煎服。
注:广东、广西以及华东地区和西藏部分地区,有一种蜥鬣科动物蜡皮蜥(喜山鬣蜥)与蛤蚧类似,当地土名四脚蛇或鸡公蛇,与蛤蚧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品背部鳞片极细小,有较明显的橙色花斑并常随季节而变换颜色。趾如鸟爪而不褶襞皮瓣,牙齿生于上下颚内缘并有大牙齿,尾特长几达身长的1.5~2.5倍。据在西藏地区工作的药工人员以喜山鬣蜥饲畜进行试验,有明显的兴阳作用,是否与蛤蚧同功,尚待研究,但不宜称为蛤蚧药用。
钩藤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列为下品。本品的刺曲如钓钩故名,原植物来源较多。商品主要有钩藤和华钩藤两类。
别名:勾藤、勾勾、钓钩藤。
来源:为茜草科木质藤本植物钩藤及华钩藤的干燥带钩的茎枝。均为野生。
产地:1、钩藤。主产于广西、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安徽、广东等地。
2、华钩藤。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地。
性状鉴别:1、钩藤。为带茎的钩,茎呈圆柱形,长约2~3厘米,直径约3毫米。表面红棕色至紫棕色,茎上有环状的茎节,微凸起,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勾,形似船锚;亦有仅生单钩的,对面为凸起的疤痕,钩大小不一,基部稍宽呈扁圆形,直径2~3毫米,先端狭尖向内弯曲。通体光滑而坚硬。体轻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中问髓部呈黄白色,松软如海绵,外圈坚硬,棕红色。气无,味淡。
以双钩,茎细,钩肥状结实,茎的两端与钩剪平(双平头)光滑,色紫棕者为佳。
2、华钩藤。性状与钩藤基本相似,所不同者,茎呈方柱形,有棱,略粗大。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钩的基部稍阔,习惯认为钩藤的质量比华钩藤为好。
主要成分:含钩藤硷及异钩藤硷,均属吲哚类生物硷。
功效与作用:平肝止痉,其原理为:
1、降血压。作用较明显,尤以混钩(包括单钩、双钩及上下二端相连的枝条)降压作用较强,维持时间也较长,而老枝的降压作用极短暂。一般茎、枝的降压程度与混钩比较相差不显著,但降压维持时间茎、枝较钩为短。
2、镇静。有明显镇静作用,且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的发作。钩藤的止痉作用与此有关。
此外,近年来还发现钩藤对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如腺病毒、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和仙台病毒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微寒。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清热镇惊、平肝熄风。
主治:惊痫抽搐,头目眩晕。
临床应用:1、用于热证抽搐。无论小儿或成分的高热抽搐,都常用钩藤。小儿急惊风尤为多用,在小儿高热而有抽搐倾向者,用钩藤有预防作用,对程度较轻的抽搐也有止痉作用。但对抽搐较重者,钩藤的止痉作用较弱。又单用效力不甚显著,须配羚羊角或犀角、天麻、全蝎,以加强清热,止痉作用,方如羚角钩藤汤。
2、用于肝风晕眩,治高血压所致的头晕眩,取其有降血压的镇静作用。对改善肢端麻木感也有一定帮助。常配桑叶、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如肝阳上亢较显著,兼有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苔黄、脉弦数,则更配石膏清热、茯神镇静,方入钩藤散。
此外,近年来有报道试用钩藤配麻黄,五味子水煎服治痰喘型慢性气管炎,有一定效果,可能主要是通过镇静作用而加强麻黄的平喘作用。
使用注意:1、前人经验认为钩藤久煮无力,宜后下,一二沸即起。现代实验证实钩藤煮沸20分钟以上,其降压作用即降低,因此,后下是有科学根据的;
2、过去有认为双钩效力比单钩强,但实际上两者无大差别。只要取钩多枝少者药效就好。治小儿急惊风有时单用钩藤。
3、茎枝降压作用与钩相差不显著,但持续时间较短;老枝降压作用微弱,持续时间短暂。
用量:6~15g,大剂可用至24~30g。
处方举例:钩藤散(《本事方》):钩藤、菊花、防风、党参、茯神、半夏、陈皮、麦冬各13g,生石膏30g,甘草7.3g,共研细末,每服12g,清水煎,去渣服。
治疗白癜风什么外用药好治疗白癜风什么外用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