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医院的王焱教授分别从正反双方的立场就“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预防PCI术后血栓事件”作了专题辩论,对血小板功能检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栓事件预防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探讨。
医院唐熠达教授
正方正方:精准抗栓治疗需要血小板功能检测
正方近期ADAPT-EDS研究等大规模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均表明,血小板功能学指标是预测PCI患者不良预后与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光学比浊法血小板凝集试验(LTA)、VerifyNow法、流式细胞仪监测血小板激活标志物、血栓弹力图(TEG)、PFA-/PFA-血小板检测仪等,其结果可用于评估术前出血风险及监测抗血小板药效。
唐教授开展的前瞻性CREATIVE研究显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均可更显著地改善血小板功能学指标,降低血小板反应性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且不增加主要出血风险。这提示,血小板功能监测以及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治疗调整可改善择期PCI高危患者的临床结局。
唐教授强调,血小板功能检测及药物代谢基因型是指导PCI术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手段,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或许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年ESC及ACC指南均对基因诊断做了推荐,只是因现有证据多为单中心、小规模研究故推荐级别不高。目前正在开展中的PopularGenetics研究及TAILOR-PCI研究将为评估药物代谢基因型的临床指导价值提供更多数据支持。鉴于东亚/中国人群中药物反应性存在较大差异,故需要寻找更合适的检测界值。唐教授的团队开展的前期研究已经探索了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检测指标,后续将在干预性研究中予以确认。
总的来说,唐教授推荐对PCI患者行血小板功能学检查,平衡获益/出血风险,从而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
医院王焱教授
反方反方:血小板功能检测并不能改善预后
反方王教授强调,虽然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接受PCI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是抗血小板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细胞因素、临床因素、临床依从性、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均可使血小板反应呈现多样性。因此,血小板功能检测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和争议:第一,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多样,但并无统一标准,故可重复性有待商榷;第二,各类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界值不同,诊断标准的确定仍是难题;第三,不同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结果尚存在差异;第四,血小板反应性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的解读还有待探讨;第五,血小板功能检测操作的标准也有待统一。
众所周知,血栓形成机制极其复杂,凝血因子、血小板、内皮细胞、纤维蛋白原等均参与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只能干涉其中血小板这一环节,因此我们如何能够期待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来预防所有血栓事件?又如何能够期待只根据血小板检测的某个指标来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来预防所有事件?
此外,Popular研究和ANTARCTIC研究表明,各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对择期PCI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总体预测价值不高,不能改善PCI术后患者结局。目前各大权威指南也并不推荐常规行血小板功能检测。ACCF/AHASTEMI指南认为,在STEMI急性期治疗中,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基因筛查的作用尚不确定。ESCNSTE-ACS指南认为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尚不确定。
总的来说,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否改善PCI患者的预后,仍有待采用更标准化、经大量临床验证的检测方法开展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即使能改善PCI术后患者的预后,但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否真正广泛应用于临床,还需解决检测方法标准化等关键问题。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中科医院曝光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