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度发布寒冷橙色预警:冷空气将再度来袭!每年此阶段无论是急诊还是病房,都会住满脑中风的病人,临床研究也已明确:寒潮和气压骤变是脑中风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今天,笔者医院神经内科李世平主任和大家聊一下寒冬腊月如何防治中风。
1问:你好,李主任,请问什么是中风?
李世平主任:中风是急性脑血管意外的统称,是老百姓对该类疾病最熟悉的称呼,也叫脑卒中。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它好发于老年人,尤以55-65岁居多,近年来的相关数据提示40-50岁的中年患者数量亦在上升,发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症状为突发的言语不利、口角歪斜及半身不遂(偏瘫),严重者表现为突发昏迷,出血性中风患者多伴有头痛、恶性呕吐等症状。
中风的发病原因或机制相对较为明确,简单说来如下:随着年龄或其他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积累,人的动脉特别是脑动脉的血管壁内出现脂质的沉积,这些沉积的加重及其引发的无菌性炎症等反应产生恶性循环,使原来内壁光滑、富有弹性的血管变得局部狭窄和僵硬,如同使用了几十年的水管会生锈老化一样,如遇到降温或情绪波动、血压升高等诱发因素,血管出现了堵塞或破裂,患者就发生了脑梗死(缺血性中风)或脑出血(出血性中风)。
2问:哪些人容易患中风?
李世平主任:这个问题可以从中风的危险因素说起,中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制和可控制2种。
不可控制的因素,即无法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或民族、家族遗传史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风发病的会增加,特别是对于55岁以上的人群,男性高于女性,另外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发生中风,家庭成员发生中风的几率也会增加;
可控制的因素,即可以通过人为的方法改变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患者都是中风的高发人群,特别是高血压病,被认为是中风的罪魁祸首,如果这些病人能高度重视,获得正规的治疗,血压、血糖、血脂得以有效的控制,中风的发生几率会明显下降,这类因素中还包括吸烟、酗酒、暴饮暴食及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3问:为什么天气寒冷,老年人会更容易中风?
李世平主任:临床研究已证实,天气寒冷是中风的重要诱因之一,气温降低时,毛细血管通过收缩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这是人的自我调节和保护,但这同时造成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加之天冷,饮水和活动少,血流慢,从而容易形成血栓。天气寒冷散热快,人体为了保持体温,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如果有疲劳、紧张、暴躁等应激情况出现,出血性中风发生的几率大大升高。此外,冬季进补不当也是中风高发的一大原因,“秋冬进补”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如果不结合自我的体质,盲目进补、过度进补,也是常见诱发中风的因素。
老年人,机体应激能力变差,脑动脉硬化脑血管弹性差,户外户内环境变化突然,温差大时,更易出现中风发作。
4问:寒冷季节,老年人如何更好地预防中风?
李世平主任:很多人对于中风存在误解,认为中风是老年病,是不可避免的。这个观点是严重错误的,我们要牢记“中风是可以预防的”!首先要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例如清淡饮食、戒烟,避免过度饮酒,作息规律,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平和的心态等。另外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患者,正规的治疗非常重要,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控制饮食,正规服药,定期监测,使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在要求范围内。很多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降血压、降血糖和降血脂药物,会有副作用,会给身体带来严重伤害,这种担心是不科学的,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型的降压降糖和降脂药物,副作用甚微,可以长期安全服用,只要按专科医生的指导,很少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有20%的中风患者1年内可能发生再次中风,因而预防再次中风(医学上称之为二级预防)尤为关键,该类患者要按照专科医生的指导,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等,并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
李世平主任再次提醒,寒冷季节,老人家做好上述内容同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加衣服。注意以下生活小细节:
(1)早晨醒来时不要立刻离开被褥,请家人将室内变暖和。
(2)早晨醒后不要立即起床下地,要躺卧5-10分钟后再起身下床,动作要轻柔些。
(3)洗脸、刷牙要用温水。
(4)如厕时,特别是夜间,应穿着暖和。
(5)外出时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等,注意保暖。
(6)先使浴室温度上升后,再脱衣入浴。
如老年人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医院神经内科24小时有医生在线,急诊电话。
专家简介
李世平:主任医师,教授
●同济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当代医学》杂志社特约编委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专家编委
专业擅长:精通神经内科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神经内科各种诊疗技术和神经内科危重症的抢救,尤其擅长神经科领域高血压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神经痛、周围神经瘫痪、神经衰弱及颈腰椎病的诊治;对脑出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熟练掌握相关的腰穿、小脑延髓池穿刺、脑血管造影、脑室穿刺引流、硬膜外注射治疗、神经根注射治疗、气管插管及脑电图、经颅多普勒、CT诊断等多种技术。
门诊时间:每周三
本期编辑:金戈
你可能还想看■春天气温波动大谨防脑血管病缠上身
■节后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高发或是“节后综合征”惹的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