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 40多岁的张女士在接诊室外焦急的探头看着:“还没轮到我,都快来不及接女儿放学了。”张女士是来帮女儿咨询的,16岁的女儿读初三。最近压力太大,看书看得头晕,想吐,一只耳朵发闷,感觉耳朵里好像有辆小火车在开。张女士担心,就急着来找医生咨询来了。
张女士一说,去年也是在临近年底,女儿因为复习考试太疲劳,一只耳朵突然就听不见了。
当轮到她时,陈主任表示,对他还有印象,去年带着女儿来过。
陈主任说,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张女士的女儿太年轻了。以往这种突发性耳聋大多患者是中老年人群。
60多岁大妈帮女儿带双胞胎
累得两只耳朵都听不见了
相比年轻人,中老年人听力功能本来就相对弱一些,如果过度疲劳、压力大,就更容易患上突发性耳聋。而且一旦发病,症状往往来势汹汹,比较严重。
陈志凌说,前几天,他接诊了60多岁的周大妈,因为帮女儿带外孙,累得两只耳朵都听不见了。
周大妈是杭州人,住在城西,退休在家好几年了。女儿在滨江一家企业上班,今年5月,生了一对双胞胎,两个男宝宝虎头虎脑特别可爱。周阿姨升级当外婆了,心里别提多高兴。
女儿产假休完,马上要回单位上班了。周阿姨说:“我身体一直很好,什么毛病都没有,别的帮不了,帮女儿带带伢儿的力气还是有的。”她心疼女儿工作忙,又要管小孩,就决定帮女儿减轻负担,让女儿能安心上班。
为了让女儿晚上能睡个好觉,白天有精神好好上班,周大妈白天带着两个外孙,到了晚上,两个宝宝也跟着她一起睡——周大妈睡中间,一个娃娃睡左边,一个娃娃睡右边。
整个晚上,周大妈要不停地给两个宝宝盖被子,泡奶,喂奶,根本没办法好好睡觉。
两个多月下来,人瘦了好几斤,有一天早上起来,发觉两个耳朵突然都听不见了,感觉耳朵里总是有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有台机器在耳边不停转动。
“我也知道自己是累坏了,但是觉得休息休息总会好的,就在家里休息了一天,没想到还是没有好转。”第二天,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她双侧耳朵听力明显下降,确诊为突发性耳聋。
“老年人睡眠本来就不太好,再加上晚上要照顾两个小宝宝,年轻人都不一定吃得消,更何况老人。”陈志凌说。
近年来,门诊里经常碰到类似的情况,老年人帮子女带孩子,累得发生突发性耳聋,但一般都是单侧的,像周大妈这样双侧耳朵都听不见的很少见。
“另外,还有不少热衷于炒股票的中老年人,因为长时间对着电脑、手机,再加上做股票时心情紧张,过于兴奋,也容易患上突发性耳聋。”
过度疲劳、焦虑紧张、熬夜
容易引发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也叫“耳中风”,是神经性耳聋的一种。
患者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听不到声音,刚开始时可能只是感觉到耳鸣,耳朵出现嗡嗡声,或者出现耳闷胀感。
陈志凌说,过度疲劳、焦虑紧张、熬夜等,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大脑供血不足会波及到耳蜗,引起耳蜗缺血缺氧,耳蜗里的毛细胞是主管听力的,它非常敏感,一旦发生缺血缺氧就会引起耳蜗损伤,容易发生突发性耳聋。
此外,病毒感染也会让听神经受损,引起突发性耳聋、眩晕等症状。
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频繁加班熬夜、过度疲劳,很大程度提高了这种病的发病率。
此外,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或是经常处于噪声环境,都会提高患病风险。
比如有些人喜欢塞着耳机听歌入睡,时间长了也会对听力造成损伤。
“不同的人对耳蜗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不一样。”陈志凌说,有的人耳蜗神经特别敏感,稍微遇到缺血缺氧的情况,就会对耳蜗造成损伤。
而有的人耐受程度比较好,抗疲劳、抗压的能力也相对较好,因此就不容易出现耳蜗缺血缺氧的情况。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抗疲劳的耐受力会相对差一点,突发性耳聋、眩晕、耳鸣主要以这些人群为主。
天气越冷这种病越高发
一旦发病要在三天内就诊
“接下来气温越来越低,在寒冷的天气里,老年人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也要注意突发性耳聋的问题。”陈志凌说,
冬天室内外温差大,人体内耳毛细血管供血功能受环境影响而伸缩,随着温度的改变,血管也会随之改变,温差过大容易导致耳内毛细血管破裂,形成突发性耳聋。
陈志凌提醒,内耳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因为神经问题导致听力受损,如果在发病后三天内就诊,多数是可恢复的,如果两周后就诊,只有5%左右的人可以恢复听力,如果超过一个月,一般就很难治愈了。
“正因为内耳神经细胞的损伤是不可逆的,所以要早期识别听力受损的症状。比如出现耳朵发闷、发胀,莫名头晕,一定要引起注意。尤其是年轻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年纪轻身体好,出现耳朵不舒服的症状还硬抗,从而耽误了早期治疗。”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熬夜,作息规律非常要紧。
现在不少年轻人喜欢在晚上健身,这样会让身体各器官在晚上该休息的时候得不到休息,处于兴奋状态。
耳蜗神经是非常敏感的,晚上运动也会导致耳蜗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增加患突发性耳聋的几率。
金话筒活动!从现在开始,只要您在金话筒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