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后,由于静脉阻塞和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导致长期的静脉高压和肢体静脉回流障碍所引起的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甚至皮肤难愈性溃疡等一系列综合征。
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PTS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肢体的肿胀、坠胀感,疼痛、沉重感、易疲劳感,在站立时明显。长期的静脉高压和静脉回流障碍可以造成下肢皮肤血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的营养不良,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干燥变厚,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病情进展还可以造成静脉性跛行和皮肤难愈性溃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发病率
即使经过正规的抗凝治疗,急性DVT后PTS的发生率仍然有25%~50%,发生时间一般在DVT数月或数年之内,其中约有5%~10%的患者发生严重PTS,包括静脉性溃疡。
影像学诊断
对于无明确DVT病史且有PTS临床表现的患者,可行加压超声检查。对于怀疑髂静脉阻塞的患者,可行CT、MRI或DSA静脉造影,如此可诊断PTS并指导治疗。如无PTS临床表现,不应诊断为PTS。
治疗
1、保守治疗:医用弹力袜,静脉活性药物、肢体间歇加压治疗和肢体功能锻炼
医用弹力袜是施行压力治疗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对预防和治疗PTS有效。弹力袜有助于降低PTS发生率。临床实践中,迈之灵和芦丁、类黄酮等药物常用于减轻PTS和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其疗效在临床研究中也有所证实。
2、介入血管腔内治疗
DVT后静脉梗阻是PT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通过介入手段(包括经皮导管抽栓术、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和导管溶栓等)处理病变血管、开通闭塞的下肢深静脉,加速静脉管腔的再通,减轻血栓和炎性因子对静脉瓣膜功能和内皮功能的影响,降低急性髂股静脉DVT后PTS的发生率,已成为有效缓解DVT后慢性静脉高压、治疗PTS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全身性抗凝治疗应贯穿介入治疗前后。
髂腔静脉的开通,不但有助于解决静脉流出道的梗阻,恢复静脉血流,还能改善小腿静脉泵功能,改善PTS症状,促进静脉性溃疡的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髂腔静脉支架的中长期疗效令人满意,而且其长期通畅率也被l临床研究所肯定,一期和二期通畅率为61%~78%和80%~95%。
3、静脉瓣膜修复手术
在以瓣膜反流为主的严重PTS病例中,自体瓣膜移植和瓣膜转位是值得考虑的治疗手段。
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