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夜幕降临,医院院内,“急诊”两个大字亮了起来,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救护车闪着警报灯频繁进出,陆续送来一些行动不便的就诊者。
虽然已是深夜,急诊门诊的患者仍然络绎不绝。
急诊科副主任贺明轶正在抢救区忙碌着,与几位医护人员协力抢救一位刚刚送进来的老年患者。情况紧急,但贺明轶的动作有条不紊,大家分工合作顺畅,很快就完成了上呼吸机的操作,患者的情况逐渐稳定下来。
医院急诊抢救区,急诊科副主任贺明轶正在抢救一位危重患者,她一边进行操作,一边呼唤其他医护人员前来协助。
贺明轶本来是前一天晚上的夜班,早八点下班后又接白班,已经连续在岗将近24个小时。“现在急诊接诊压力大,很多医护人员都是带病上班。在班上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几乎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医院还协调了其他科室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到急诊支援,协调人员班次也是我的主要工作。”贺明轶声音有些沙哑。
急诊门诊大厅,贺明轶与几位患者家属交流患者病情和诊疗情况。
为保障患者得到更好的诊疗,医院急诊科23日开设了第二病区,扩充了急诊床位数量。贺明轶介绍,目前急诊患者数量与往年同期持平,每天大约五六百人,但就诊的老年人增多,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例有所提升。为保证重症、危重症患者得到更及时有效的诊疗,急诊科增设了20余张床位,作为重症病人的亚监护区,目前,该院急诊可用床位已提升到余张,极大地缓解了收治压力。
为缓解收治压力,急诊门诊大厅增加了多个临时床位和吸氧装置,护理人员正在给患者输液。
在工作中,贺明轶发现,单纯因新冠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肺炎患者比例并不高,很多病人可能合并有细菌感染,或出现基础疾病的恶化。为了对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该院各专科也在加紧收治患者。确诊为病毒性肺炎的患者,将转入呼吸科病房进行后续治疗;23日,多位在急诊抢救室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患者也已顺利转入重症ICU,后续将能得到更好的救治。
接连上了24个小时的班,贺明轶终于脱下一身防护服,摘下口罩,露出脸上明显的勒痕和干裂的嘴唇。
医院作为医院,承担着大量急性、疑难卒中患者的治疗任务,即使是在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期,该院卒中绿色通道也始终保持通畅。卒中绿色通道负责人、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青峰说,“秋冬季本就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再叠加新冠病毒感染因素,增加了高危人群的卒中可能。绿色通道急诊、神内、神外、介入、放射、检验、麻醉等多学科默契配合,更好地为患者进行全流程一体化的救治服务。”
急诊内科门诊患者众多,两位大夫正在认真接诊。
目前,该院的药品供应也保持平稳,能够满足日常的实际使用需求。布洛芬、泰诺等退热药品供应稳定,疏风解毒胶囊、苏黄止咳胶囊等中成药也备货充足。
“我们有决心能够给患者提供最积极的治疗和最细心的照顾,使病人尽早康复。”贺明轶说。
(原标题:急诊科的坚守)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刘苏雅和冠欣摄影报道
流程编辑:u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