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将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时刻即将来临,人们身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变慢,而老年人由于身体器官功能衰退,体温调节和耐寒能力下降,各种慢性疾病容易复发。寒冷的气候也会引起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专家提醒说,老年人在冬季应该警惕心血管疾病。有以下这些病根的患者尤其要注意预防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
高血压
冷空气的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复发。
首先,早晚要适度增减衣物,防止受凉;其次,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定时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再次,有高血压史的人要经常测量血压,及时调整用药量;最后,应注意饮食结构,少吃多餐,吃低盐食物,不抽烟、不喝酒,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
关节炎
受寒受凉是关节炎的重要诱因之一,特别是风寒湿痹型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症状以及关节僵硬症状都会随着气温下降而加重,个别病情稳定的患者还易因此复发。
有关节炎、腰椎、颈椎疾病的患者,天气转冷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骑车族可以通过佩戴护膝、护肘来防止关节受凉;多晒太阳,并适当进行一些功能性锻炼也有助于关节的健康。
血管病
气温降低,一些不爱活动的老年人会出现腿疼、肿胀,多数人会以为是受凉了,其实这可能是老年人下肢血管疾病的表现。尤其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因症状与关节炎相似,很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关节炎发作。不过如果伴有疼痛、发凉或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医院检查一下。
脑出血
研究显示,气温若降低到零下5℃,每百万人的中风病死率每天将达到4.8人,而在17℃时的死亡数为3.2人。原因是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猛然收缩,血压升高,使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而引起脑出血,寒冷易使血黏度增高而致脑栓。
平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中老年人,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加衣被和保暖设施,睡前宜用热水泡脚。一旦出现胸闷、头昏、嗜睡及一侧肢体麻木症状时,应引起患者本人高度重视,医院就诊。
中老年朋友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及必要的预防措施,才能安全健康过冬,那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规范用药: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按时、规范用药,并要根据气候变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控制各种慢病的复发。
2坚持测量血压
因为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血压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血管的健康状态,所以,如果本身就患有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时刻监控血压,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胸闷、头晕、走路不稳的情况,那么就已经有了疾病征兆,要及时就医。
3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预防感冒,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就是要提升抵抗力和免疫力,避免患各种炎症。
4适当运动量力而行
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慢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肥胖的患者需要减肥,这样不仅可增强体质,也是减少心梗的重要举措。
清晨是急性心梗发生的高峰时段,心血管病患者不宜晨练,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
运动时间一般每周七天(至少每周五天),每次30~60分钟中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等。
5合理膳食
低盐低脂饮食,成人每人每日摄盐量宜小于6克,多食用含膳食纤维充足的食物。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血管疾病。避免高脂肪、高盐饮食,减轻心脏负担。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少食多餐。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冬季气候干燥,早起或临睡前最好喝杯温开水,这样利于稀释血液,还可以预防便秘。
6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除了是引起血脂紊乱的重要原因。同时高血糖还会导致血管病变。在同等条件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比血糖正常者要高出2~5倍。由此可见,控制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是何等重要。
7心态平衡
情绪激动是心血管病的大忌,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8主动学习接受教育
各位慢病患者一定要多听听专业医生的指导,医院去咨询,多掌握靠谱的健康知识。
关爱心血管健康,温暖过冬。
往期文章:
不会这几招,血压量了也没用!
高血压能吃不能吃的都在这里了
白癜风治疗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