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讲者及讲题分享如下:
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多中心登记研究随访汇报马宁首都医科医院非急性期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治疗高峰首都医科医院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进展与策略陈医院颈动脉慢性闭塞CTO微创介入治疗原则和策略迟路湘医院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多中心登记研究随访汇报首都医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马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是全球公认最重的卒中负担,颅内动脉支架术作为治疗ICAS的有创性干预措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尚未获得足够的循证医学数据支持。马宁教授通过回顾SAMMPRIS和VISSIT研究、颅内动脉支架治疗的高危因素、中国ICAS特点以及目前中国颅内动脉支架研究现状,提出了在中国开展颅内动脉支架多中心登记研究的必要性。为此,医院开展了一项评价多中心实施颅内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登记研究。
该研究是一项涵盖中国20家卒中中心的前瞻性单臂登记研究。马宁教授对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器械选择(球囊扩张式支架or球囊预扩张+自膨式支架)、围手术期管理(术者操作、麻醉方式、围术期血压控制、抗凝治疗、强化内科药物治疗)、首要终点(30天内任何卒中、TIA、死亡,30天后任何卒中、死亡)和次要终点(成功血管开通率、其他不良事件)、统计方法以及研究流程图。
在研究结果部分,马宁教授展示了该研究的基线资料、研究终点以及一年随访结果等变量;研究进一步按器械选择方式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球扩支架较自膨式支架拥有更低的术后残余狭窄率(6.1%vs11.3%),而两组在年龄、血压、LDL、再狭窄率上无显著差异;同时研究按是否出现终点事件进行分组,两组在危险因素、血压、血脂、病变部位、狭窄率、病变分型、麻醉方式、残余狭窄率、是否使用球扩支架上未见明显差异。随后,马宁教授展示了2例分别接受球扩支架和自膨式支架手术病例资料。该研究是中国第一个颅内动脉支架多中心登记研究,也是全球最大病例数的登记研究,并且对球囊支架和自膨支架疗效进行比较。马宁教授最后分析了该研究得出良好结果的原因、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更好的提高研究随访质量。
讨论环节由殷勤主任主持,围绕线上听众提出的后循环颅内狭窄患者如何评价低灌注机制和分水岭梗死进行讨论。
非急性期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治疗首都医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高峰高峰教授围绕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的治疗现状、适应症选择、血管内开通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典型闭塞部位分型及血管内开通治疗策略选择进行了详细讲解。针对非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治疗适应症选择、开通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高峰教授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典型闭塞部位,高峰教授着重介绍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闭塞的分型及治疗策略选择,并对1例M1段闭塞II型病变和1例椎动脉闭塞III型病变手术病例进行详解。随后也对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开通手术病例进行简要介绍。高峰教授总结:关于颅内慢性闭塞开通,目前尚没有证据医学基础,需要术者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来决策开通手术。
讨论环节围绕刘新通教授提出的颅内慢性闭塞开通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发生率进行了讨论。高峰教授指出,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以及缺血症状的出现,总体并发症出现的风险在15%左右。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进展与医院神经内科陈长青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常见于亚裔人群。陈长青教授围绕颅内动脉狭窄后的风险、介入治疗现状、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局限性、介入治疗的支架和球囊类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实际病例进行讲解。
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相关,当颅内动脉狭窄增加10%,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会增加26%。
根据WASID、SAMMPRIS、VISSIT的研究结果,AHA/ASA指南推荐强化药物治疗用于高危症状性ICAS患者。但以上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人们仍然认为颅内动脉支架治疗能够使一些亚组患者获益。因此如何识别可能从血管内治疗获益的高危患者显得尤为重要。高危患者的识别应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