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推陈出新是中药的传统

文章来源:心脑血管_心脑血管自查网站   发布时间:2017-4-16 10:05:12   点击数:
  

历代本草,兼收并蓄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主要起源于中国,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血竭、西洋参等。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种,及丸、散、膏、酒等剂型。梁代陶弘景著成《本草经集注》,增加药物种。唐代的《唐新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载药种,一些外国陆续输入药物也被记入其中。五代李珣的《海药本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载外来药专著,全书收录药物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等。北宋后期,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增药多种,井收集了许多单方验方。到了明代,史书记载,郑和船队在印度尼西亚岛屿的森林中,带回了许多珍贵的树脂,如樟脑、乳香等;在苏门答腊活火山周围则带回了质量上乘的重要药材硫磺。此外还有犀牛角、大风子油、胡椒、丁香、豆蔻、木香、苏合香、安息香、沉香、燕窝等。带回的异国草药,在南京狮子山麓静海寺、牛首山等地栽种和培育。李时珍曾到静海寺研究这些各国花草,以完善和充实《本草纲目》。《本草纲目》载药种,附方多个。现在《中药大辞典》载味,其中有不少是外来药。

近代医家,中西医汇通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随着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西医学在我国流传甚快,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当时中西医论争势若冰炭。针对当时中西两医互不合作的现象,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张锡纯,结合中医的情况,认真学习和研究西医新说,沟通融会中西医,写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有很多中医药联用的方例,典型范例有石膏阿司匹林汤。张氏自叙:“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司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张老的治学观点和方法: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典籍中求学问。第二是反对空谈,崇尚实验方法。他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条件,尽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张锡纯治学虽多创论,然措词婉转,鲜直斥前人之非,与同道多友善,不好贬人贵己,不好大言傲人。撰文论中西医理相通,医界不宜作意气之争,人且以为系中庸之道。“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他不讳中医之短,不嫉西医之长,大力提倡革新中医。明确指出:“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施老在实践中吸收了西医的检查和化验手段。经常和西医专家姜泗长等人共磋医疗方法,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新途径。临床上,不分中医、西医,不分经方、时方,只要利于治病,均随手拈来。他曾对学生说:“全面精查、苦心探索、灵活运用、谨密掌握,选方准病,选药准方,不可执一方以论病,不可执一药以论方,不可循一家之好而有失,不可肆一派之专而致误,其有厌学图便者,只敦用少数之成方、单方以统治万病,非吾之徒也”。他率先打破框框,把西医病名引入中医诊疗之中,所研制的中成药多以西医病名命名,如“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等畅销海内外。现在为了有利于人们携带和服用,应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方剂大量衍化成今天的浓缩丸、口服液、中药颗粒剂、中药针剂、中药片剂,甚至还出现了中药微丸等剂型。

理性看待中西药复方制剂

有多种中成药是中西药复方制剂,即含有西药成份的中成药。

比如含格列本脲成分中成药:消渴丸、消糖灵胶囊。

含安乃近成分中成药:小儿解热栓、重感冒灵片。

含病毒灵成分中成药:感冒清片、治感佳片。

含氢氯噻嗪成分中成药:溃疡宁片、珍菊降压片。

含阿司匹林成分中成药:菊蓝抗流感片、金羚感冒片、速克感冒片(胶囊)。

含盐酸麻黄碱成分中成药:镇咳宁糖浆、苏菲咳糖浆、舒肺糖浆咳痰清片。

含扑热息痛成分中成药:强力感冒抗感灵、维C银翘感冒宁、复方感冒感特灵。

中药添加西药是中国特色的药品,只在中国大陆地区是合法的并大量使用。这类药目前出现很多问题,被称为“怪胎”。比如治疗感冒的药物:曾有报道一10岁女孩因轻微感冒按说明书剂量服用维C银翘片、感康三天后惊恐不安并产生幻觉,女孩在服用这两种中药时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高达到mg/次,1.6g/天。感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任何感冒药可能的作用几乎都是缓解症状而不是抑制感冒病毒,感冒实际上都是自愈的。然而,仍然有很多人感冒时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尤其是暗藏西药成分的中药,重复用药、过量用药的问题非常普遍,很容易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笔者认为:这种药的出发点虽然是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但确实会带来的风险,因为中药的命名是保留了用解剖部位和药理作用来命名的命名方式,如“柏子养心丸”,“养”是药理作用,“心”是解剖部位;人参健脾丸,“健”是药理作用,“脾”是解剖部位等。但是这样一命名,老百姓就不懂它里面的成分是什么。而西药必须用它的成分来构成它的名字,如“扑热息痛”、“布洛芬”等,老百姓一听就知道它里面是什么东西。再有就是现在老百姓看病喜欢既看西医,又看中医,如果患者本身不懂医,看不懂哪个成分是西药成分,就算列出来了也不知道,没有识别药品中中药和西药成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向医生或者药店的药师询问清楚。药师需要教育患者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明确地告诉患者,这种药里面含有西药,以及是起什么作用的,要跟患者讲清楚,避免患者自行使用同类型的西药,造成用药重复,带来安全隐患。这也是体现药师价值的地方。另外药师也有责任告知医生药里面含有西药成分以及含量,医生对自己所开的药物非常了解,才能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处方。中西药复方制剂既不同于纯中药制成的中成药,又不同于纯化学成分制成的西药,尤其是在组方特点、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更有其特别的地方。只有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安全合理应用,才能使药物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是关键

中药注射剂也被称为害群之马,近年来,多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而被停止生产或暂停销售使用,在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不良药物反应报告中,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排名前20,其中中药注射剂就占了17个。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中成药排名前20位的品种均为中药注射剂。注射剂必须成分清晰、药品纯净度高、疗效有充分证据、毒副作用明确,这是国际医学界的共识,也是注射剂最基本的安全质量标准。然而,质量稳定、标准控制、提纯等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中药注射剂的短板。人为的使用不当和纯度有待提高是临床上不良反应频发的主要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与个人体质、注射剂滴速以及医生的不合理用药有很大关系,其中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与其他注射液的混用可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40%。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监管,设置新的门槛,对中药注射剂采取再评价措施。并制定了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一、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二、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

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三、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

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四、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

五、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六、中西药注射剂谨慎联合使用。

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七、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

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严禁混合配伍。

八、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九、中药注射剂需单独开具处方。

十、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十一、加强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并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监测中显示一些治疗领域中药注射剂方面的不良反应偏高于化学药,这些不良反应例子医院和一些农村的诊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剂量超推荐剂量、注射速度、药物、食物过敏史、超疗程施药、配液放置时长等关系密切。药师在应该加强药物管理,做好不良反应预防对策,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及用药原则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中医药:用发展破除质疑

在国内一片质疑中医药不科学的声浪中,一个在中国学习中医二十多年的加拿大学者胡碧玲—洋人中医铁粉的话很值得深思。她说今天中国人认为的西医只是国外众多医学中的一种,是主流而已。西方人早已没有把“科学”这个词等同于“正确”及“唯一”,而今天的中国人仍把“科学”当作一个好的形容词。这种差异带来了目前在中国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状态:传统中医在西方比在中国更容易得到继承。近几十年,主流的西方医学在西方已发生了一种悄悄的但却是深刻的改变。替代医学因能够解决人们的身心疾病而开始广受欢迎,中医是这几十种替代医学里发展最快的一个。胡碧玲谈到,中医在国外发展得非常好。据她所知,在欧美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中医诊所,尤其是北美洲,往往规模较大,不只这样,连同仁堂也已经前进北美洲了,在温哥华、多伦多都开设了分店,并且生意非常地好,往往都是病人主动求诊,由于西方人注重疗效。

西药为人类医疗保健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生产时往往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成本较高,副作用也较大,尤其对冠心病、关节炎等慢性病的治疗,副作用尤为明显。随着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人类要求回归大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药物在世界各国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来自90种植物的种化合物已成为一些国家常用的重要药物。据统计,美国市场上有25%的药品含有植物提取物或来自高等植物的活性成分,已形成多亿美元的市场。血脂康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新型血脂调节剂,采用高科技生物技术从特制红曲中提炼精制而成,其中富含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近5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其疗效确切,与进口血脂调节剂作用相当,但副作用少,患者易于耐受,经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南加州大学重复验证。少数患者可有烧心、胃肠胀气和头晕,副作用发生率低于2%。美国目前作为保健品上市。据统计,现有60%以上的欧洲人使用传统药品,欧洲占全世界草药市场份额的44.5%。近年来,从全球范围来看,从植物中开发药物的研究日渐增多。具估计有多家国际大型制药公司在从事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这些植物药的现代研究,使人们对草药的认识更进一步加深,对拓展中医药的适应证范围、避免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规范中医药的量效关系等等大有裨益。比如德国著名的银杏叶制剂,现在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拓展了传统中医药认为银杏叶和果(白果)敛肺平喘的适应证范围。另外,山楂叶和山楂果含有多种有机酸、黄酮、糖类、苷类,传统中医用其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德国用来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也用于老年病和抗衰老。大蒜制剂的降血脂作用也已在许多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在德国,由于该药良好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而获欧盟批准,成为销售量最大的非处方药之一。

中医药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同时中医药发展的过错及其复杂,任务及其艰巨。直到今天,大家对中医药研究的认识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前辈可贵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中医药必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保持中医特色优势基础上吸收西医的先进理论。取各家之长,融汇贯通,不拘一格,自成体系才是健康成长之路。临床应用时需根据中西药的药理、药化、药动学的全面知识合理配伍权衡利弊。中西药结合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不应该轻言放弃。对中药注射剂这类中国人自己的产品、自己创新的技术,不要轻易地采取否定的态度。我国医药工作者需要踏踏实实解决现有问题,使中药注射剂再提高一个境界,达到其符合的质量标准,保证用药安全。不应该等到外国研制使用后,我们才能够接受使用。

吸纳包容强于拒绝排斥。祝愿中药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简介

高燕菁,女。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系。首都医科医院主任药师。

[本文为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原创文章,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吧!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编辑部]

⊙编辑:小余、星河

合作及联系方式

;-

邮箱:consult

bbtcml.







































白癜风有效治疗
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lxsj.net/gxz/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