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养结合构筑心脑血管病防线的“三心”
◎王连绪 田毓青
编者按:这里选登是本会参加中国老年学学会在北京举办的“健康老龄化:医疗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论坛优秀获奖论文,以飨读者。
论文提要
本文用笔者和患者融为一体的笔法,以自身体验和实践调查相结合,从生理、药理、心理“三理”之角度独到见解地提出了对危及健康长寿命题中心脑血管疾病构筑防线的“三心”之论:一、走路“健心”;二、吃喝“护心”;三、文化“养心”。走路“健心”论述了预防心脑血管病或医患者在“走”的问题上如何因人而宜讲适量,力求保持走路的“三态”,把脉自身生理之“度”。吃喝“护心”,论述了医养结合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合理膳食,科学医药,药食关系中的药理之“性”;文化“养心”,论述了老年人用文化来建设绿美心灵,以“文”化人,以“文”化性,以“文”化心,以“文”化德,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有利于心脑系统的调养,有效地提高人的生命之“质”。在“健”、“护”、“养”“三心”综合建设的潜移默化中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康乐人生之目标。
实现全面小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势在必行。解决好“养”和“医”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向健康老龄化转型的关键。本文仅就老年医养结合视角下,如何进行心理调养,以自身体验和实践调查相结合,从生理、药理、心理“三理”的角度提出对危及健康长寿命题中心脑血管疾病构筑防线的“三心”之论,即走路“健心”、吃喝“护心”、文化“养心”。
一、走路“健心”
走路是健身百练之根,“百炼不如一走”这已成为医学界乃至社会的共识。但是,对于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来说,什么时间走路,怎样走,是应该有讲究的。笔者从年患心肌梗死至今8年了没有复发,其中缘由之一是对“走路”情有独钟。本土文化中有一句俗语“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但也有“饭后躺一躺,神仙上了床”、“饭后一袋烟,强如做神仙”的方言。这些民间谚语对饭后干什么益于身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饭后走路”的时间把握在什么点上,“饭后”后到什么程度,后到什么时间“走”有益于健康?
脑生理科学家研究表明,有些人的“吃饱”,不过是胃感到胀满,食物根本来不及消化,营养也没有吸收。这时匆忙起身走,会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运动系统去,延缓了消化液的分泌,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应该说,饭后运动更不适冠心病老人。患有冠心病的老人,进食后立刻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有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老人,饭后最好静坐闭目养神10~30分钟再散步,马上散步易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昏厥;贫血、低血压老人,饭后大量血液都供给了胃部,散步时很容易造成脑部相对缺血,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厥。笔者摸索着,不在饭后即身走,也不在饥饿状态时,而是饭后休息半小时再匀速散步,步速不要过快。自我体验,刚吃饭后就走路加剧心胸不适的程度。至于走多快可以达到心率由平稳向运动式转型,也应该结合个性化身体素质“自我行为”揣度。用自己的脚步“杖量”自己的“心”,在实践中得出自我体验的感性认知。笔者摸索出了“三态”徒步式,融“状态、形态、心态”于一身:保持回归自然运气平衡的状态、挺胸健走轻松向上的形态,青春愉悦返老还童的心态。大步练心脏,甩臂超心房,胸部稍不适,两臂舒展上,将两手十指交叉,双手托天健步向前,再加上调理脾胃举单手的动作,即可减缓症状,消除不适感。坚持8年的体验,每天将8千到一万的“三态”徒步分散镶嵌在吃饭、读书、工作、娱乐、社会活动之间,实在是一种乐趣。自我约束,自律掌控,能走路时不打车,乘公交车时尽量不要坐。笔者以反常心理做支撑,只要我能行,把座让给“上班族”,适时进行“深呼吸下蹲起,十点十分去看戏”的上肢体运作,在循序渐进的“持久战”中努力走出青春态。要注意适时“走”后调整。为此,笔者自创在“八段锦”中添加了一些按摩心脏的微妙动作,久而久之,自我感觉良好。年5月,参加了第7届北京山地国际徒步(晋城·阳城站)的7公里活动,和外国的许多大学生小朋友一起玩着“走”,在愉悦氛围里健心,还不时激动地呼喊:您好(howdy)、爱你(loveyou)、谢谢(thankyou)。
笔者建议,老年人用自己的“脚”实现与自己的“心”同步运动,科学走在阳光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沐朝霞里,徒步“夕阳”时,微汗即收敛,适度坚持练。
二、吃喝“护心”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道出了“吃”是人的生命的重中之重。科学选择吃和喝的物种,确保营养相对平衡,做到合理膳食,是老年人尤其是对心血管病者来说,吃喝科学有度,有效呵护心脏,吃出快乐,吃出健康,是一个可持续性探究的课题。
吃喝这个看起来再也平常不过的小事,可以说对人一生的健康甚至寿命长短都有重大关系。多数人道理上清清楚楚,做起来马马虎虎。对于心血管病者更是马虎不得。岁的周有光的长寿秘诀:少吃补品,生活要有规律。调查证明,“管好胆固醇,对心梗脑梗说不”大有希望。为了防范发生心梗和脑梗,医生和专家们提倡,应积极予以胆固醇的管理干预和治疗。笔者管见,保护血管健康“吃喝干预”是第一位的。这里有文化和家庭的影响,有传统和习惯的影响,也有民族和信仰的影响。这些文化强烈地影响着饮食习惯和行为。不同的吃喝习惯对胆固醇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专家研究,70%以上的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胆固醇不完全是吃出来的。胆固醇也有“好坏”之分。胆固醇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有资料显示,美国在年取消了每日mg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研究吃文化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有许多可借鉴的经验。调查发现,如,有常食南瓜等诸法而呵护心脑成功者,不乏其例。笔者有心梗史,也曾一度伴有高血糖,结合自己的实际,这些年在研究太行乡土文化过程中,一方面探究被老百姓誉为蚕桑书记、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孙文龙精神,一方面对桑蚕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探究兴趣。早在年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得到启发,钻研起了“桑文化”,自制的桑叶系列食品,自觉不自觉地在我的胆固醇管理中,发挥了明显的预防助理功能。喝桑叶茶、吃桑叶粥,找到了一种用本土文化“护心”的办法,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致使人生70载,又有8年心梗史的笔者,如今的血压始终控制在80-之间,血糖由原来的餐前空腹8点、餐后2小时11点,现在保持在空腹5-7点,餐后2小时8-9点。这尽管是“个性化”的例子,却为本人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道靓丽的生活风景线。对于探究健康“心脑”来说,兴许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桑叶,药食同步,是学习李时珍“尝百草”精神,源于药理,源于实践。这里将认知过程与读者分享:
首先,从《本草纲目》中探究“桑”文化对于心脑病的预防、辅助治疗知识。其次,向有关专家请教桑叶的主要成份。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占桑叶干重的1%~3%,是植物界中茎叶含量较高的一类植物。韩国和日本学者从桑叶中分离出9种类黄酮,主要是芸香苷(芦丁)、槲皮素、异槲皮苷、槲皮素-3-三葡糖苷等化合物。生物碱是桑叶的主要活性成份,日本学者Asano等()从桑叶中分离出多种多羟基生物碱,包括DNJ(1-脱氧野尻霉素)、N-甲基-1-DNJ(N-Me-DNJ)、2-氧-α-D半乳吡喃糖苷-1-DNJ、fagomine、1,4-二脱氧-1,4-亚胺基-D-阿拉伯糖醇、1,4-二脱氧-1,4-亚胺基-(2-氧-β-D-吡喃葡萄糖苷)-D-阿拉伯糖醇和1α,2β,3α,4β-四羟基-去甲茛菪烷(去甲茛菪碱)等7种生物碱。其中DNJ(1-脱氧野尻霉素)在植物界中,唯桑叶独有。桑叶中植物甾醇含量比一般植物高3~4倍。主要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β-sitolsterolβ-D-glucoside)、蛇麻脂醇(羽扇豆醇,Lupeol)、内消旋肌醇(Myoinositol)、昆虫变态激素、牛膝甾酮(Inokosterone)、蜕皮甾酮(Ecdysterone)等。桑叶中丰富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平均含量为mg/g)引人注目,γ-氨基丁酸由谷氨酸转化而来,而桑叶中γ-谷氨酸含量最高(mg/g)。桑叶中富含桑叶多糖,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和抑制血脂升高的作用(陈福君等)。三是全面考察“桑”的全身,认知药用价值。桑,全身为宝。桑叶,能疏散风热,解表清热,养阴生津;具有较强抗氧化功效。富含稀有元素有机硒、锗,是天然的强抗氧化剂,可清除体内自由基,使蓄积在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被氧化,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促进新陈代谢和微循环。对于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甲、乙型肝炎的治疗以及癌症术后放化疗病人的康复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桑椹,能滋阴养血,补虚润燥;桑根,白皮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枝能通经活络,除痹止痛;而桑树烧成的灰叫桑柴灰,也能用于治疗目赤肿痛、青盲、身面水肿,坐卧不得、白癜风、头风白屑、大麻风等病证。桑枝,(气味)苦、平。(主治)遍体风痒干燥,水起,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运,肺气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终身不患偏风。(苏宋)李时珍发明曰:煎药用桑者,取其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也。四是多方求学,充分了解桑叶的药理功效,理性地运用。桑叶具有抗凝血、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抗血栓形成和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抗病毒、抑菌抗炎、抗肿瘤、抗疲劳、抗衰老、抗丝虫病、抗溃疡、解痉、润肠通便、减肥、改善肠功能等作用。本人从吃喝文化的理性分析,早在三千多年前从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上,就有了“桑”与“蚕”的字样,可见“桑”的历史悠久,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桑叶是蚕的“粮食”,蚕是最怕污染的“食叶”生物。据此推知,人食蚕食之物,安全无疑。
三、文化“养心”。
“健康有规律,无定律;长寿有秘诀,无定诀。”这是笔者调查了晋城地区十几位百岁老人得出的“现存性”结论。沁水县柿庄镇海则村岁的李启兰:可谓“百岁夜猫子”童心不减,有着现代年轻人的睡眠习惯,晚上不睡觉,起床时常是日上三竿,很不规律。泽州县北义城镇蔡河村岁的张女,百岁不需杖,步态轻盈,身手敏捷,拐杖对她只是个装饰。城区南街办事处岁的张桂英,口头禅:自己的忧,自己解,悲欢离合不上脸。城区北石店镇七圪店村岁的王定一,能写会画,太喜欢看书、看电影,一生沉迷在故事里。北石店镇东王台村岁的裴进秀:素食一辈子,不吃一块肉,每天必须喝牛奶。泽州县犁川镇中庄村岁的李小香:独居生活,平时最喜欢的是评书和新闻节目,一看好几个小时,伴随她的是一个小小的收音机。阳城县润城镇东山村岁的李桂英,从不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爱吃水果和素食,作息时间非常有规律。泽州县北义城镇北义城村岁的晋金果,从不贪食,每顿只吃六分饱。陵川县崇文镇南社区的靳来凤,婆媳和睦家庭兴旺,和65岁的小儿子、64岁的儿媳生活在一块,还有四个孝顺的孙媳妇孝敬老人一个赛一个。泽州县下村镇张庄村岁的李雪凤说,人生数十载,经历的苦难和折磨太多了,面对生活,心胸宽广想得开,吃得好睡得香,五世同堂。泽州县高都镇原河村岁焦小爱,性格好,心眼好,一辈子和邻里亲戚都和睦,子女儿媳学着做,身教胜言教。晋城经济开发区二圣头社区97岁的李桂兰,是一个爱喝冷水的老太太,冬天下雪也喝冷水,胃口好,元宵节一口气吃15个汤圆。城区北街办西后河社区97岁的李志义,一辈子就用《三字经》和自己的“人生经”教了儿子教孙子,做人做事图正经。表现在这些长寿者身上的人生百态,初看是“个象”,细研则是在各自的个体中折射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有一个共同点:“道则道非常道”,自我欣赏,勤奋助寿,人性向善。将这些普普通通老人身上的长寿闪光点凝聚在一起,就会发现,他(她)们完全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文化养心”上各自走出且成功地彰显出自己的“生命特质”。文化“养心”的最高境界是“不老的思想”。也可以说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境界疗法”。笔者最欣赏岁的著名经济学家、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名言:“年纪老了,但思想不老。”周有光先生83岁时换笔用电脑写文章、开博客、写信,20年时间竟有十几本著作问世。对于生死,周老“淡泊认识”,戏称自己是“漏网之鱼”,脱出20世纪那张网,进入到21世纪。他是笔者心中“文化养心”之典范。年岁的周有光提出“终身教育,百岁自学”,从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在哪北京白癜风怎样治疗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