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怎么艾灸高血压的艾灸治疗方法,记

文章来源:心脑血管_心脑血管自查网站   发布时间:2016-12-21 9:35:25   点击数:
  

1病症概述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观的慢性全身性血管性疾病。中医书籍中并没有“高血压病”病名的记载,中医是通过它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演变,如早期的头痛、眩晕、心悸、失眠、项强……乃至晚期可发生脑、心、肾等器官的病变来认识高血压的,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风等病征范畴,并与中风、心悸、水肿等病证有联系。高血压病多见于40岁以上,但也偶见于青年人。

2病理阐述

高血压的病因多系先天禀赋失常,复因后天生活起居失宜,如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内伤虚损复感外邪等,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病。病位主要在肝、肾,其次是心、脾。其病机要点可概括为风(肝风)、火(肝火、肝阳)、痰(痰湿)、虚(肝肾阴虚)等四个方面。

1.肝阳上亢

2.痰湿中阻

3.肝肾阴虚

4.阴阳两虚

3灸疗辨证

肝火亢盛,风阳上扰:症状表现——头痛眩晕,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便秘尿黄,甚至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或弦数。

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毒,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

②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治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访感染。

③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复方利眠宁敷灸:取利眠宁2.5g,双氢g尿塞5.0g,地巴唑4.0g,利血平0.06g,硫酸胍生1.0g,淀粉25g,上药混合研为细面,贮瓶备用。敷灸时先将肚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mg敷入,上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用胶布固定。每周换敷1次。

⑤复方桃仁敷灸:取桃仁、杏仁各12g,栀子3g,胡椒7粒,糯米14粒,上药共捣烂,加一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敷用。于每晚临睡时敷贴于涌泉穴,翌日晨除去。每日一次,每次敷贴1侧,两足交替敷灸,6次为1疗程。

灸疗原则

清肝泻火。以取足厥阴,足少阳、足阳明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风池、肝俞、太冲、行间、曲池、合谷。

随症加穴

①烦躁失眠者,加神门;

②便秘者,加支沟。

方义说明

阳维、少阳之会的风池可以清头目之火,安脑镇痛;肝俞、行间、太冲清肝泻火;合谷、曲池加强清泄头目之功,降压;神门清心宁神,对肝火上扰,心神受戕引起的心烦失眠最为适宜;支沟泻火通便,通利三焦,通腑降逆。诸穴协用,清肝泻火,肝火既平,清空爽适,病自向愈。

痰湿中阻,上扰清窍:症状表现——头痛眩晕,头胀如蒙,思卧嗜睡,胸脘痞满,泛饮呕吐恶心,纳呆心悸,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弦滑。

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毒,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

②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2~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访感染。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灸疗原则

平肝泄浊。以取督脉、足少阳、任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

百会、风池、印堂、中脘、曲池、丰隆。

随症加穴

①恶心呕吐者,加足三里;②胸脘痞闷者,加内关。

方义说明

曲池、丰隆泻痰蠲湿,治其标;中脘健胃运脾,治其本;百会、风池、印堂平肝熄风,疏泄浮阳,安脑定痛;足三里和胃降逆;内关宽胸理膈。诸穴合用,平肝泄浊,肝平浊泄,清空爽朗,病自康复。

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症状表现——头痛且晕,视物模糊,腰膝酸软,头重脚轻,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目眩,面部潮红,手足心热,口干苦,肢体麻木或手足颤抖,舌质正常或偏红,苔少或薄白,脉细弦。

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1~3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隔日灸1次,3次为1疗程。若起泡,谨防感染。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艾条回旋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复方吴茱萸敷灸:取胆汁制吴茱萸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矾g,朱砂50g,环戊甲噻嗪mg,混合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先将脐窝(神阙)用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mg纳入,上面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后用胶布固定。每周换敷1次。

灸疗原则育阴潜阳。以取足太阳、手足厥阴、足少阳、足太阴经穴为主。灸疗处方

肝俞、肾俞、太冲、三阴交、风池、内关。

随症加穴

①心悸失眠严重者,加神门;

②肢体麻木明显者,加曲池、阳陵泉。

方义说明

肝俞、肾俞滋阴养血以治其本;太冲清肝平肝,潜阳熄风;三阴交益阴补肾,调和诸阴;内关宁心安神,镇摄少阳;风池疏泄浮阳,安脑定痛;加神门镇惊益志,宁心安神;加曲池、阳陵泉通调气血,熄风和络。诸穴合用,育阴潜阳,病可痊愈。

阴阳两虚,虚阳上逆:症状表现——头晕目花,耳鸣健忘,失眠多梦,精神萎靡,腰酸腿软,夜间多尿。偏阴虚者,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少津,脉细弦数;偏阳虚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②艾卷温和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复方附子膏敷灸:取附子,马蔺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吴茱萸各等分,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密贮备用。敷灸寸取药画用姜汁调如膏状,分别敷贴在气海、关元穴处,外盖油纸,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贴敷1次,每次12小时左右。

灸疗原则

滋阴助阳。以取任脉、督脉、足少阳、足少阴经穴和肾之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

肾俞、关元、气海、百会、风池、三阴交。

随症加穴

①偏阴虚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门;

②咽干舌燥者,加太溪;

③偏阳虚而下肢浮肿者,加阴陵泉;

④便溏者,加足三里。

方义说明

肾俞、关元、气海补益肾阴肾阳;三阴交补肾益阴;百会平肝熄风,安脑宁神;风池疏泄浮阳,安脑定痛;神门清心安神;太溪滋阴清火;阴陵泉利尿消肿;足三里强壮脾胃,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吸收。诸穴协用,滋阴助阳,俾阴平阳秘,病自痊愈。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千金要方》

卷十四·小肠腑:风眩……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也。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于后,余业之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矣。后人能晓得此方,幸勿参以余术焉。

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以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而灸。前以面为正,并依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灸,壮数如前。若速灸,火气引上,其数处回发者,则灸其近当鼻也。若回发近额者,亦宜灸。若指面为瘢则阙其面处,然病重者亦不得计此也。

注:此穴为经外奇穴回发五处。

2.《太平圣惠方》

卷一百·岐伯灸法:疗头旋目眩,及偏头不可忍……灸两眼小眦上、发际各一壮,立瘥。

3.《医学纲目》

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

现代灸疗文献

1.瘢痕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例临床观察王国明温峰云李丽霞等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6,13(1):55

治疗方法:治疗前停用降压药物,测非同日、坐位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治疗后于化脓开始至结痂2个月内不定期测量血压,取其后3次,非同日、坐位血压平均值为治疗后血压。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取准双侧足三里穴,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取2%利多卡因1m1,穴处皮肤局麻后用自制底直径为0.5cm的锥形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后待其自烬。艾灸以穴位处皮肤有灼伤为度灸2~4壮;擦净艾炷灰烬,胶布密封,2天后清除灸疮处的皮肤,再次敷以胶布促其化脓,3~4天后即可清疮除脓。局部消毒处理后,形成一直径为0.8~1cm、深为0.2~0.3cm的灸疮,待其自行干燥结痂,约2个月结痂脱落,形成瘢痕,此间不定期测量血压。

治疗结果:疗效标准按年郑州会议标准评定疗效。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降低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到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20mmHg,尚未达到正常范围。无效:虽有症状改善,未达到以上标准。结果例中显效66例,占37.08%;有效91例,占51.12%;无效21例,占11.80%;总有效率为88.20%。

2.灸百会、足三里治疗高血压例陈铨中医杂志,(10):

治疗方法:先灸百会,后灸双侧足三里。操作时灸条从远处向穴位接近,患者感到烫热为1壮,艾火与皮肤表面距离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然后将艾条提起,再从远处向穴位接近,同样患者感觉烫热又为1壮,如此反复操作10次即10壮。每日1次。定期就诊复查。

治疗结果:本组例施用本法时,均停用降压药,灸疗后大都有即刻不同程度的降压效果。灸前平均收缩压.5mmHg,灸后为.3mmHg,降低24.2mmHg。灸前平均舒张压为.7mmHg,灸后为95.3mmHg,降低13.2mmHg。经统计,1周内血压恢复正常评为显效者例,占72.6%;2周内血压基本恢复正常评为有效者60例,占18.9%;经治2周,血压无改善27例,占8.5%。总有效率为91.5%。

Tel:识别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
哪里治白癜风治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nlxsj.net/gxz/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