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5日,一股弱冷空气影响岛城,降温大风天气多发,同时清明假期也进入了尾声。清明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气,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怀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海慈医疗集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血管一科主任纪文岩主任医师提醒,清明时节乍暖还寒,南方多雨,北方多风,早晚温差大,血压很容易发生波动,血压的骤然升降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急重症,所以春天不要骤减衣衫,特别是年老体弱患病者,应逐渐脱减冬装,注意保暖,可以准备一件随时穿脱的外套,根据天气和自己的身体情况随时增减。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要遵医嘱每天服用常规药物,注意自我血压监测,如遇血压异常波动,应及时就诊,经专科医生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排除发病风险。
春季风大,按照中医理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在风邪的作用下身上的毛孔容易打开,导致寒邪入侵,加之青岛临海,空气湿度较大,建议此时节可以多吃些健脾胃、祛寒湿的食物,如山药、生姜、红豆、白扁豆等,煲汤的时候可加入生姜、陈皮、砂仁,既可调味又有上述功效,一举两得。表虚易感的人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玉屏风散等药物固表益气、预防感冒。
清明后各种野菜、新鲜蔬菜陆续上市,可补充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纤维素,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比如荠菜能补心脾、助消化、利肝明目;菠菜为春天的应时蔬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等作用;要注意的是,烹饪野菜一般都需先用淡盐水焯过,以去除部分草酸;大部分野菜性寒凉、能清热,脾胃虚寒、怕凉、大便稀溏不成形的人不宜多吃。另外,早春时节宜适当食用葱、蒜、韭菜等辛甘的食物,不仅能驱散阴寒,助春阳升发,还可以杀菌防病,但素体阴虚、或湿热体质者慎食。
清明是万物生长的节气,春季属木,而人体五脏中肝亦属木,故而与春季相应,春季养生尤应注意养肝。一是少熬夜。根据中医“卧则血归于肝”的理论,卧倒的时候,血液才会充分回流到肝脏,春天养肝的目的就在于协调肝的阴阳平衡,因此,在这个阶段更要顺应天时,避免熬夜给肝脏带来的负担。二是多喝温开水。初春北方寒冷干燥易缺水,多喝温开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减少毒素和“火气”对肝脏的损害,可在水中加入枸杞、玫瑰、陈皮等代茶饮,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疏肝理气,易上火者可搭配桑叶、菊花、苦丁等。
“怒”是养肝最忌讳的一种情绪,也是情志致病的祸首。春季阳气初生,正是肝气易亢的季节,应注意舒畅心情、控制情绪。郁怒伤肝,可导致血压骤升,所以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肝主藏血,“以血补血”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鸭血性平和、营养丰富,是保肝食品之一,鲫鱼性平味甘,可和中补虚、抗疲劳、温胃,促进食欲、补中生气,都可烹饪食用。中医养生还提倡“以脏补脏”。鸡肝味甘而温,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钙等,适用于肝血亏虚所致的目暗视物昏花、头晕、贫血等。猪肝味甘、苦,性温,可补肝、明目、养血,和养肝滋阴的枸杞子共食,共奏养肝补肝之功效,对眼干燥症、常在电脑前工作、爱喝酒的人也有益处。要注意的是,患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的人忌食动物内脏,因为内脏中胆固醇含量较高。
清明前后,由于过度悲伤、情绪波动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加重的患者增多,所以心脑血管病患者如外出祭扫应携带急救药品,一旦发病,家人要及时为其服用急救药物,医院就诊。有些人悲伤痛哭,还会导致过度换气而引发抽搐、休克等,如出现上述情况,家人应该带其离开墓地,及时安抚、稳定情绪。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祭祀的方式也可以做一些改变,我国民政正在大力推行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等方式,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不断探索更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
清明假期期间受弱冷空气影响,气温有较明显的下降。降温天气容易使人受风受凉而外感,此时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市民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聚会聚餐,注意天气变化,谨慎增减衣服,出门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
供稿:心脏中心心血管一科聂颖颖胡心荷
编辑:范晓苹李均雁
编校:谭华
推荐阅读
Re